▲“2018陆家嘴论坛”昨天在沪开幕。本报记者 袁婧摄
从“黑天鹅”“灰犀牛”到明斯基时刻,在中国经济面临的各类风险中,金融风险可能尤为突出。而另一方面,全球经济风险也正越来越受关注。北京时间昨天凌晨两点,美联储宣布加息25个基点,并将今年可能加息的次数从原先的三次增至四次,其释放的紧缩政策信号冲击着不少新兴市场。
作为未来三年中国三大攻坚战之一,如何“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成为金融领域的热门话题。各方专家昨天齐聚陆家嘴论坛第三场全体大会,探讨防范金融风险的国际经验和我国金融改革开放的可行路径。
“穿透式”监管整个市场交易者
相较于海外金融市场每天不断变化的交易策略、交易平台、交易产品,上海交通大学高级金融学院学术委员会主席王江认为,中国在防范金融系统性风险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由于金融市场监管框架的不同,我国监管机构对于金融市场掌握的信息更为全面。不论是参与者特征、交易记录,还是交易动机,种种具体信息都尽数被监管机构所掌握。通过“穿透式”监管,政府可以将整个市场交易者的信息汇总起来,建立系统性风险的理论分析框架和监管框架。
学界的观点快速传导至监管层。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国家外汇管理局局长潘功胜表示,正初步考虑建立跨境资本流动宏观审慎和微观监管两位一体监管框架。宏观审慎主要是防范跨境资本流动的重大风险和维护外汇市场基本稳定,而在微观市场监管方面,将创新外汇管理方式,注重从事前转变至事中事后管理,从正面清单转到负面清单管理等。
充分激活原有市场资源
要让经济增长稳步驶入“快车道”,盘活现有资源成为重要选项。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杨伟民认为,实体经济要继续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并且坚定处置 “僵尸企业”。过去几年清理出的“僵尸企业”只是“冰山一角”,它们占据了大量信贷资源,阻碍实体经济进一步发展。如果不将其清理干净,就无法用货币“活水”来支撑新的经济活动。
闲置土地,也是亟待盘活的市场资源之一。不论是在广大的农村地区,还是二三线城市,空置土地现象普遍存在。杨伟民认为,应对土地资源浪费现象,政府可以赋予农村对宅基地的充分物权,可以通过长租等方式让土地流转起来。
中国建设银行董事长田国立认为,政府可以探索住房租赁金融业务,从而切实改变房地产单一的市场供给结构和资金配置方式。通过一些政策培育,引导空置住房流入市场,这一举措将会大大改善存量住房的收益。在提高存量住房市场风险承受能力的同时,也将实现原有社会资源的效益提升和充分利用。
解决创新驱动“动力源”问题
发展新产业、新业态需要创新,而创新又要依靠人才。与会专家透露,两年前,西南交大在四川省成都市政府的支持下,在赋予科研人员科技成果所有权方面进行了大胆探索,出台西南交大九条,目前已有180多项成果分割确权,相关方面还成立了高科技公司。如今,科技成果转化对于西南交大的科研人员来说已经不再是难事。“惟有推动科研产权制度改革,才可以解决科研人员产权激励问题,从而解决创新驱动的‘动力源’问题,解决我国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的问题。”杨伟民说。
2013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美国芝加哥大学大卫·洛克菲勒讲席教授拉斯·彼得·汉森也认为,创新是拉动国家经济增长的重要基石,而其中小微企业更是社会重要的创新细胞。人们欣喜地看到,在一些关键领域,金融的可获得性和融资机会越来越多,也有人因此担心会带来金融系统性风险。然而,拉斯·彼得·汉森表示,人们更应警惕过度监管的危险,过度监管可能会使得新行业、新业态无法蓬勃发展。
作者:本报见习记者 王嘉旖
编辑:周辰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