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涵式投资为“上海制造”注入强劲动力,上半年呈现质量显著提升态势
上海工业投资同比增幅创近十年新高
年产50万辆纯电动汽车的特斯拉超级工厂正式落户临港,总投资逾600亿元的华力12英寸集成电路项目与和辉光电高端显示项目进入关键设备安装阶段,一大批智能工厂在钢铁、石化等传统工业领域落地生根……今年上半年,“上海制造”成为助力经济高质量发展、推动全社会投资增长的强大引擎。统计显示,本市工业投资同比增幅不仅创下近十年新高,而且主要表现为内涵式投资,特别是智能化、绿色化、服务化投入预计将为“上海制造”注入强劲发展动力。
对大项目吸引力明显增强
统计显示,今年上半年,上海工业投资完成465.8亿元,同比增长22.9%,增幅创近十年新高。其中,制造业投资完成346.8亿元,同比增长22%,出现了近年未有的连续两位数月度增长。
推动上半年工业投资“井喷”的主要动力,首先来自重点产业领域和重大项目。一方面,上半年本市重点产业的主要投资方向与打响“上海制造”品牌三年行动计划提出的汽车、电子信息、民用航空、生物医药、高端装备和绿色化工六个重点培育的世界级产业集群高度重合;另一方面,上半年全市总投资超过亿元的在建工业项目比上年同期增加60个,完成投资411.3亿元,增长32%;其中总投资超过10亿元以上项目有75个,完成投资213.6亿元,同比增长54.1%,这都显示出上海对于重大产业投资项目的吸引力明显增强。
其次,上海工业投资的快速增长,来自市场的因素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统计显示,上半年非国有经济工业投资完成369.4亿元,同比增长32.9%,超过整体工业投资增幅10个百分点。其中,私营经济投资同比增长78.9%,与上年同期下降14.2%对照,触底反弹的态势相当令人鼓舞。
内涵式投资推动产业转型
如果说,统计数据只是从单一维度展现出工业投资的热度,那么,通过进一步分析,完全能感受到“上海制造”在高质量发展轨道上隆隆向前的能量。
市经济信息化委解读认为,目前阶段,本市工业投资的主要形式已转变为内涵式投资,企业投资更多表现为提升技术工艺、产品质量的设备投入——今年1月到6月,全市技改投资完成288亿元,同比增长24.6%,占全市工业投资的近2/3,提升企业“智能化、高端化、集群化、服务化、精品化、绿色化”水平的投资已成为本市工业投资的主导。
最引人注目的趋势是,智能制造与制造业渗透融合加快。上半年,本市新增亿元以上智能制造项目75个,完成投资146.3亿元,同比增长45.6%,从而使得全市智能制造项目总数达到196个。在汽车、电子信息、钢铁、化工等行业,智能化成为引领传统行业改造提升的主要方式。中国商飞、中国宝武等以高端产品和技术为目标,围绕提高核心部件精密制造能力、提升产品附加值进行改造,提升核心竞争力;汽车领域则以新能源汽车和智能网联汽车为方向,重点提升汽车电子、车身部件、电池系统、充电设备等领域的技术能力,带动全行业效益快速提升;在电子信息产业,以华力、中芯、和辉为代表,上半年完成技术改造投资68亿元,为集成电路产业跨越式发展保驾护航。
工业增长态势持续向好
上半年“上海制造”表现出的这种热度能否能持续?答案是肯定的。
信心首先来自于“氛围”。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工业经济增长,全力打响“上海制造”品牌、坚定发展实体经济已在上海深入人心。全市各区、各部门形成了积极推动工业项目建设的氛围,各方都在积极完善项目落地各项配套条件,主动协调重大产业项目建设存在的问题,促进项目早竣工、早投产。
信心也来自于“定力”。伴随着工业投资持续升温,上海始终着眼于高质量发展,全市有意引导制造业投资项目进一步向高技术、高成长性领域集聚,项目的质量和综合效益是决策的主要参考指标。
信心还来自于“节奏”。目前,本市已经形成“储备一批、推进一批、竣工一批”的重点工业项目推进机制。随着大项目推进,无论是对工业总投资的贡献度,还是各自产业上下游,这些“巨无霸”的带动效应将逐步释放。以集成电路为例,总投资387亿元的华力12英寸先进工艺集成电路生产线有望在今年年底启动试生产,并在未来几年同比提升产能和工艺能级,最终在2022年达到月产4万片高性能芯片的能力。总投资272亿元的和辉光电第六代AMOLED显示项目计划明年年初试生产,预计未来几年,将在柔性屏幕技术方面成为全球重要供应商。
值得一提的是,上海近期制订推出“扩大开放100条”行动方案,有效激发了私营、外资等非国有经济的投资活力,以上海最大的外资制造业项目——特斯拉50万辆纯电动整车项目顺利落户为标志,私营、外资等市场化主体对实体经济的投资信心不断提升。
作者:本报首席记者 张懿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