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5%,乍一看,是一个不起眼的小数字,但是,对于上海自动化仪表有限公司年轻工程师郑陈而言,却是意义非凡。原来,上海自仪是市国资委确定的国有控股混合所有制企业改革首批试点单位之一。目前,上海自仪混改已落地,154名核心员工持股。郑陈就是其中之一。
“作为核心员工持股0.05%,我出了7万多元,”郑陈告诉记者,“钱不是很多,但是,我感受到了企业发展的活力。我对未来充满信心。”
老字号期待脱胎换骨
“从2014年开始,我们就在谋划,要重新走出一条自我转型、自我更新的道路。”上海自仪副总经理高磊表示。
2015年至2016年间,作为中国第一家仪器仪表制造企业,上海自仪开始自身转型,剥离不良资产和债务,并减少冗员。此举让公司站在了新的起跑线上。
对于焕然一新的上海自仪来说,推行混改是一次难得的机遇。
“近年来,仪器仪表制造行业发展变化迅速,上海自仪既面临巨大的市场机遇,也面临激烈的市场竞争,我们需要更市场化的经营决策机制和更加职业化、专业化的核心技术、管理、运营人才。所以,在目前环境下实施员工持股,具有强烈的必要性。”高磊介绍。
据了解,自动化仪表制造行业具有“多品种,少批量”的特点,产品种类众多,技术更新速度快,对技术和人才的依赖度较高,行业内大多数企业拥有颇为灵活的市场运营机制。
根据混改方案,上海自仪股权结构调整为上海电气(集团)总公司持股51%,外部资本持股20%,核心员工合计持股29%。两家外部投资者分别是上海电器科学研究所(集团)有限公司、上海电科创业投资有限公司。在高磊看来,引入的外部投资者与上海自仪的主业可以形成良性互补,延伸产业链条,“这样可有效扩大规模,降低成本,并提升我们的盈利水平。”
大家积极性都很高
而更为关键的核心员工持股计划也受到欢迎,持股意愿热情高涨,这让高磊连称“没想到”。
据了解,核心员工参与持股坚持“自愿投资、自主决策、自担风险”原则,员工持股比例则遵循“以岗定股”原则。员工持股方案设计细致,其领导班子成员持股区间规定为0.35%至1%,其他核心管理人员持股区间为0.13%至0.35%,核心技术人员和核心销售人员的持股区间为0.05%至0.13%,持股员工平均为0.2%左右。最终,所有方案议程等均在职代会上获得通过。
2007年就进入公司的郑陈觉得,自动化仪表行业的市场潜力很大,希望公司混改后努力做强现有产品,把握市场走向,找准产品定位,大力发展新兴技术,推出竞争力更强的产品。
最近,他正在研发一个“带蓝牙功能的执行机构监测系统”。有了这个系统,监测人员就可以实现远程智能监测。在他看来,作为企业,就要持续发展自己的优势项目,就要依托现有的技术水平,完成现有产品的不断升级,真正解决用户的痛点和难点。
一些非持股员工也表达了自己的看法。有员工说,公司进行混合所有制改革,奠定了健康发展的基调,让大家感受到了公司的活力和发展潜力,让基层员工更有信心,迎接新挑战。
企业好了大家都好
下一步,上海自仪将根据发展需要,在保证上海电气集团持股控股并始终为第一大股东的前提下,继续寻求技术与产品的投资引入,拓宽产品结构,提高核心竞争力,实现跨越式发展。
当然,在混改过程中,企业也要面临一些“考题”,比如,没有现成经验可借鉴,加上老牌国企,历史包袱重、员工对长期处于改革状态的排斥情绪较大,还有如何建立完善的持股管理制度,使入伙和退出机制清晰、无后遗症等,这些都考验着各方的“应考”能力。
对此,上海自仪决定,持股团队将具动态性,为后期进入的员工留有空间。“我们正尝试制定后续政策,将股权作为分配要素,未来股权可望成为激励的常设手段,和岗位、业绩考核等挂钩。这样,可以让未能参加首次持股计划的员工,特别是年轻员工能够通过自己的努力,在未来有机会参与,因为这个行业的成长太快。”高磊介绍。
“企业好了,想持股的员工自然也会多起来。”高磊和郑陈想到了一起。
作者:张晓鸣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