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企业普遍反映的“办证难”,政府如何作为才能真正“破冰”?浦东新区率先在全国试点“证照分离”改革,针对市场主体开业前需要办理的各类许可证,通过取消审批、审批改备案、实施告知承诺等方式,最大限度减少审批事项、优化审批流程,有效降低企业创新创业门槛,优化营商环境。
“证照分离”改革是党中央、国务院交给上海,在浦东实施的重大改革试点任务。2015年 12月,国务院印发《关于上海市开展“证照分离”改革试点总体方案的批复》,同意在上海市浦东新区率先对116项审批事项开展“证照分离”改革试点。2017年9月6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在全国其他10个自贸试验区和具备条件的国家级开发区,复制推广上海浦东新区“证照分离”改革试点经验。今年1月31日,国务院批复同意《上海市进一步推进“证照分离”改革试点工作方案》,在浦东新区开展新一批10个领域47项改革试点。
目前,首批116项改革事项已全部实施;新一轮批复的47项中,45项已实施,占比 96%,还有两项待法律文件修改、机构职能调整后实施。
按照市政府关于全覆盖改革要求,浦东新区对“116+47”外的企业市场准入事项,按照法律、依据层级进一步研究梳理,分类推进改革。其中,实施主体为国家部委的,由国家有关部委负责推进。由本市和浦东新区实施的事项,在全面优化准入的基础上,自我加压纳入36项,进一步深化改革。
取消审批、审批改备案、实施告知承诺——“证照分离”给市场主体带来了实实在在的改革“获得感”。就拿首次进口非特殊用途化妆品审批改为备案来说,企业从改革前跑北京审批改为网上申报,办理时间从改革前的3至6个月减少到如今的3至5个工作日,大幅缩短了产品上市周期、降低了企业时间成本,截至6月30日,共有1680件产品完成备案。
统计数据显示,“证照分离”试点在浦东新区充分释放出改革效应,不仅激发了市场活力,加速优化营商环境,更有力地支撑产业集聚,有效助推高质量发展。从纳税主体数量情况来看,浦东新区办了证、交了税的活跃市场主体数量持续增长,2016年和2017年分别增加4.9万户和5.9万户。
“证照分离”改革并不是简单的一放了之,一方面,市场主体准入门槛大幅降低,但另一方面,政府部门监管力度也要跟上。“证照分离”改革试点实施后,为了实现放得更开、管得更好、服务得更优,浦东新区针对注册、许可、监管和执法部门间信息共享不够充分、监管协同不够有效等问题,全区21个监管部门、108个行业(领域)全面探索实践“六个双”(双告知、双反馈、双跟踪、双随机、双评估、双公示)政府综合监管机制,推进信用、风险、分类、动态监管。同时,全区327项涉企审批事项全部实现“一网通办”,其中“不见面审批”占比 53%,“只跑一次”占比 47%,平均办理时间比法定时限压缩85%。
作者:本报记者 唐玮婕
编辑:周辰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