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处G60科创走廊区域的临港松江科技城(赵立荣摄)
从长江上游出发, “大江奔流——来自长江经济带的报道”主题采访团的百余名记者沿着这条滋养了中华文明、见证着民族复兴的滚滚大江边行边思、边采边发,记录下一个个关于生态长江、经济长江、文化长江、民生长江的动人故事。
8月11日,采访团行至长江入海口所在地——上海。新启用的吴淞口国际邮轮港客运大楼、如火如荼建设中的美丽乡村、各型各款主题鲜明的科技馆……在这里,记者们看到了大江文明的多种 “阅读方式”:长江,既可以是提升经济效率的黄金通道,也是人们亲近自然、感受自然的重要窗口,更惠及了无数百姓,让他们走进品质生活时代。
吴淞口国际邮轮港客运大楼内,记者们正兴奋地体验自动识别体温仪:只听“嘀”的一声,检测者的体温数据迅速显示在屏幕上,大大提升了通关效率,减少了人们的等待时间。人民日报记者石羚说:“上海显示出打造国际航运中心的实力,充分体现了现代服务业的高水平。”
上海长江河口科技馆、中国3D打印文化博物馆等独具个性、主题鲜明的博物馆让不少记者大开眼界。通过3D打印技术制成的医疗用具让湖南日报记者黄婷婷印象颇深, “3D打印技术如果能在医疗领域得到大规模应用,对于整个社会来说都是一件特别有益的事情。”
人民日报新媒体中心记者杨翘楚在3D打印文化博物馆进行了一场近一小时的微博直播报道,吸引了超过80万人次观看、点赞数过万。虽然他已来过上海多次,但每次都能收获新鲜体验, “几天的采访中,我感受到上海不仅是经济发达的国际化大都市,也是长三角世界级城市群的核心城市、长江经济带的龙头,更是生态保护、改善民生的先锋。”
主题采访团中,许多人和杨翘楚一样,不仅对上海的科技感印象深刻,更有感于上海在美丽乡村建设、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做出的新探索。人们都知晓,农村地区的垃圾分类推广难度极大,如何让人们跳脱出固定思维,形成新的卫生习惯?崇明区农村的垃圾分类成效让经济日报记者张倩直呼 “学到了很多”, “他们的群众基础工作和宣传方式都很有借鉴意义,每个村民都认识到了进行垃圾分类的必要性,这种模式值得进一步推广。”
昨天下午,采访团乘上前往浙江的大巴继续他们的 “大江奔流”之行;而上海的生态长江、经济长江、文化长江、民生长江之路也在继续前行中。
作者:王嘉旖 编辑:李伶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