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7月6日,中国共产党上海市杨浦区第十届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通过一项决定——在新时代深化拓展 “一线工作法”。这一创立于2005年的群众工作品牌,十多年来首次以这样的方式 “升级”。
“一线工作法”诞生于杨浦区上一轮地区转型初期。2003年,上海市作出建设杨浦知识创新区的决定,拉开了由“工业杨浦”向“知识杨浦”嬗变的大幕,改革转型加剧了利益关系调整,各阶层群众诉求相互交织,迫切需要上级党组织服务凝聚群众。
当时,杨浦辖区面临全新的民生工作压力,国有企业从 1200家锐减到 200家,产业工人从60万下降到6万,各类社会救助对象列全市中心城区第一、二级以下旧里和棚户区占全市1/4,旧改、就业、救助压力增大,基层积聚着大量民生问题,迫切需要上级党组织回应群众诉求,解难题保民生。
与此同时,一批机关干部遇到本领恐慌。2005年统计数字显示,全区58.1%的处级干部和新进机关年轻干部没有基层经历,对群众感情不深,不会做群众工作,迫切需要上级党组织引导干部到基层接受锻炼、提升能力。
在这样的背景下,杨浦区创设“一线工作法”,制度化地回应时代之需。“一线工作法”要求畅通局处干部联系街道居委会、机关事业党支部联系基层党支部、党员干部联系困难家庭、基层党组织和党员组团式联系服务群众、党代表定时接待群众、网络即时互动“六条渠道”,在一线了解民情。全区24名局级干部定点联系12个街镇,每月开展一次下访,听取一次街镇工作汇报,进行一次民情分析;300多名处级干部,每人带领1到2名机关干部作为联络员,每月第二周周四到定点联系的居委会,面对面服务群众;机关、国有企事业单位党支部与858个社区、“两新”组织党支部结对共建,5000多名党员干部与8842户困难家庭结对帮扶、助困助学等等。
从一线收集的问题在一线解决,解决问题的路径是多层次的,包括领导干部现场解决,服务团队上门解决,条块单位协同解决,区“一线办”统筹解决等。借助这套聆听民情的网络,杨浦区逐步发展出在一线推动工作的“三项制度”,也即民情分析制度、综合研判制度、责任追究制度。对于那些在正常情况下应该解决而没能解决的问题,对相关部门必须严格责任,比如,有群众反映下水道窨井盖损坏,但相关部门久拖不决,杨浦区便召开全区大会通报警示。
时间证明了群众的认可,也证明了“一线工作法”历久弥新的生命力。从萌芽、创设到成熟,十多年间,“一线工作法”不断自我完善、自我优化,吸收新的群众工作方法经验。2010年以来,杨浦区将组团式服务纳入“一线工作法”,实行各级各类党组织和党员干部普遍走访、联系服务,形成全天候、全方位、全领域、全覆盖格局。党的十九大以来,杨浦区又结合全市开展的大调研工作,建立健全联系群众制度,确保做到调研主体全覆盖、调研对象全覆盖,进一步光大“一线工作法”品牌。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杨浦区对 “一线工作法”作了全面深化拓展,前述决定明确,要拓展 “一线工作法”的工作时间、工作方式、工作范围。工作范围方面,围绕打响 “四大品牌”、优化营商环境、推进城市精细化管理、确保城区安全运行等重点工作,推动 “一线工作法”从社区一线向高校、企业、科研院所、社会组织等拓展,处级以上领导干部至少联系一个重点企业、一个社会组织,并根据安排走访高校、科研院所。
作者:钱蓓
编辑:施薇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