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图片,跳转收看相关视频
透过一双外国人的眼睛
来看上海浦东的开发开放
会有什么不一样的发现?
十足“中国通” 地道“上海女婿”
美国人Jeffrey来上海20多年了
来自美国的Jeffrey Bernstein,中文名彭士杰。
他是一个十足的“中国通”,也是一个地道的“上海女婿”,两个孩子都在上海本地读书。
他在中国待了24年,大部分时间都是在上海工作和生活。
“其实我跟上海人没什么两样的”,彭士杰的普通话可能比很多中国人还要顺畅。
他早上起来在马路边买油条烧饼当早餐。
打出租车,路比当地司机还熟。
在黄浦江边上的咖啡馆,边跟同事们视频工作,边喝喝茶,享受上海的生活。
“后悔没有买房”的第一批外企老总
浦东开放的“参与者”和“见证者”
1990年,中国正式宣布开发开放浦东。
彭士杰来到上海后,在浦东的外高桥保税区开了一家贸易发展公司。
那时属于浦东刚刚对外资开放的一个阶段,可以说彭士杰是第一批外企老总,他真切地感受到了浦东的变化。
彭士杰回忆,他当年去公司的时候,杨高路两边都还是农田。
“宁可在浦西有一张床,不要在浦东有一套房。”彭士杰开玩笑说道。
这句上海人的玩笑话,美国人也烂熟于心。
“我最后悔没有在浦东买很大的别墅!”
彭士杰曾上过全世界有名的沃顿商学院,也上了关于房地产投资的课,但中国城市的飞速发展,已远远超出他的想象,浦东新区现在的价值,已远超当年。
“如果早买了房,我现在可以天天喝茶、数钱。”
开过公司后,彭士杰在上海美国商会历任两届董事会主席,“做这些工作,我很有成就感。”
因热衷协助促进中、美政府和企业之间的合作,还被上海市政府授予“白玉兰纪念奖”。
最近,他转而投入医疗行业,致力于将更国际化的医疗技术带入中国。
回忆起在上海20多年的生活,工作上的每一次选择和变化,让彭士杰觉得自己在与这座城市一起发展。
老上海风韵 黄浦江两岸的现代和传统
让他沉醉其中
“有时候觉得,我对老上海的回忆和兴趣比上海人还要深。”
彭士杰喜欢在老街散步,看看老建筑,也喜欢去各种博物馆,学习老上海文化,并试图了解建筑与其之间的关系。
彭士杰常常去申报馆的一个很时髦的小咖啡馆。
他认为在一个历史保护建筑里,坐下来慢慢地喝一杯,想起六七十年前的故事,既艺术又怀旧,“我觉得很有意义。”
这种现代和传统的交融,其实在黄浦江两岸也能感受到。
贯穿上海市,分隔浦西和浦东,一条江的两边,既有缓缓沉淀的历史底蕴,也有繁华争艳的璀璨霓虹。
彭士杰认为这恰恰证明了浦东的角色“是为了往前走”。
让世界迎接中国,让中国迎接未来。
上海生活 中国习惯 东方思想
他享受当下也希冀未来
彭士杰经常听到中国朋友们问他,作为一个上海女婿是不是很困难?
“其实我自己觉得,我很幸福。”彭士杰的妻子会带他和两个孩子一起吃中国菜,他也很享受中国美食。
工作再忙,彭士杰还是乐于享受和孩子们一起生活的时光。
他会一起上亲子跆拳道课程,也会带孩子们游历中国其他城市,像是敦煌市的莫高窟等地,“可以体会很多不同的文化。”
他非常重视教育问题,“我的孩子们都是外国脸,可是一口中国话。”
遥想未来,彭士杰对以后的生活充满了希望,他认为在这个包容和国际化的城市里,“上海文化给了我们很大的力量。”
40年前,浦东是芦苇摇曳的农田。
28年前,随着开发开放一声号角,浦东成为中国改革开放的新地标。
重任在肩,浦东仍在加速。
全球视野下的“浦东传奇”,正在被时代之笔,饱蘸浓墨,继续书写。
监制 / 杨继红
制片人 / 张鸥 陶郎
编导 / 刘峻廷 余腾龙 付小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