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旦身患癌症,不得不联想到来自天堂的黑色邀请函。墓园、殡仪馆,对于癌症患者,似乎都成了忌讳的词。
但是在3月26日上午青浦区福寿园内,记者却看到了不一样的场面。约一千名癌症患者穿着黑色衣服,右手紧贴左胸,依次向墓碑鞠躬。墓地里,现场没有烟雾缭绕,没有悲悲戚戚,有的是齐声合唱的《感谢你》,有的是数十只五彩的气球放飞到空中——上海市癌症康复俱乐部“尊严生命 美好生活”2019年千人送行仪式在这里举行。
▲图为放飞到空中的气球
“爱友”在这里找到归属
这一千多人,有个共同的名字——“爱友”,即“癌友”谐音,他们曾经一起相互帮助、相互鼓励,努力抗癌,积极生活。今天,他们聚集于此,通过音乐、香茗、诗歌和鲜花等别具一格的生命道别仪式,为9名生态安葬的战友道别送行。
“人生不是一支短短的蜡烛,而是一把燃烧的火炬,我们一定要把它燃烧得光明灿烂……”送行仪式分为五个环节,以“千人迎接、音乐感恩、敬茶祭先、目送告别、千人祈福”这一系列庄重仪式表达对生命最后的敬意。上海市癌症康复俱乐部的会长袁正平及各区会长代表大家向9位离别的战友送上鲜花致敬。
“十四年的岁月沧桑,十四年的花开花落……”在香茶雅乐之中,家人和朋友们共同回忆历年来近百位暂别的“爱友”的音容笑貌,并为他们祈祷。9位今年送别的“爱友”家属以“净手点朱”告别礼表达郑重离别的心意,一曲《送战友》伴随他们安详地入住专门为癌症康复俱乐部会员建造的希爱林内,伴着众人的祝福回归生命花园。
参加送行活动“爱友”陈女士披着头巾,精神矍铄,完全看不出是一名癌症患者,“我8年前患上了大病 ,医生当时预言我只能活3-6个月,”她告诉记者,癌症康复俱乐部给自己的生活带来了温暖,参加过多次送葬活动的她已经看淡了生死,“我生活的准则就是努力活好每一天。”
生态安葬得到了肯定
“不保留骨灰,在生命终了时复归自然之中”,上海市癌症康复俱乐部的集体生态葬礼选择的是绿色环保的花坛葬,占地面积仅0.05平方米,是对低碳殡葬的积极践行。
戴先生父子今天来到现场为他们的家人送最后一程,戴先生告诉记者,他的家人在患癌症期间花费巨额,他非常认可环保的花坛葬,“土地资源紧张,要珍惜国家资源,不要铺张浪费”,他希望自己百年之后也已这样的方式安葬,回归自然。生命归于泥土花香,生态安葬是对生命价值追求和对人间至爱感恩的最好诠释。
福寿园国际集团首席品牌官、上海福寿园公益发展基金会监事长伊华表示告诉记者,希爱林建于2002年,癌症康复俱乐部的会员在2005年集体呼吁百年之后生态安葬,迄今为止一共安葬了89名癌症患者,这些遭遇巨大人生磨难的人坦然面对身后事做出超前选择,并将这一庄重承诺实现。“目前中国土地资源有限,随着殡葬改革的推进和社会公众殡葬理念的更新,节地生态安葬正被越来越多的人群接受并广泛传播,逐渐影响更多市民的观念”。
伊华认为,送行仪式如同毕业典礼一样庄严而神圣,“给大家带来美好生活的感官。现在每年预约报名参加送行仪式的癌症患者人数都在增加。他们参加过这类活动后,对于生活的态度和对于死亡的恐惧都会发生变化,变得更加坚强”。
记者了解到,上海福寿园14年来坚持为上海市癌症康复俱乐部花坛葬公益项目注入爱心和资金,今后也将继续坚持企业的公益责任,继续加大生态节地安葬的推广力度,不断提升服务水平,为推进生态文明做出积极努力。
作者:汪荔诚
图片来源:福寿园供图、汪荔诚 摄
编辑:汪荔诚
责任编辑:钮怿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