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查显示,上海的营商环境正在不断优化,发展趋势向好。有70.9%的受访者表示上海的营商环境“比较好”或“很好”,90.8%的企业仍然考虑继续留在上海,79.6%的企业将上海作为2019年的首选投资地,上海仍然是大多数企业发展的优选城市。
上海市政协24日举行十三届十次常委会议,围绕“深化市场监管体制改革,打造国际一流营商环境相关政策举措落实情况”开展专题监督议政。会上,市政协常委、市政协社会和法制委员会主任何品伟介绍了该委员会前期对上海营商环境的调研情况。
“环境如水企业是鱼,水好不好鱼最清楚。”何品伟表示,世行指标是衡量营商环境的重要标准,但不是唯一标准,上海根据战略定位应当对标更多、更高、更符合上海特点的营商环境指标体系。
据悉,市政协社法委前期已召开了16场企业家和各类调研座谈会、深度访谈了120名在沪企业家,完成了1077份营商环境的结构性评估问卷,重点就企业感受度、满意度和获得等方面,全面了解市场主体对上海营商环境的总体评价和愿景期待。
“企业家对上海营商环境总体上是满意的,但在许多指标的评价上多有不尽满意之处。”在带来前述令人满意的调研结果的同时,何品伟也带来了企业加反映的上海营商环境存在的主要问题。课题组接触了一些已经离开和打算离开上海的企业,企业家们认为,与国际一流标准和最好水平相比,与香港、深圳等地区相比,上海的营商环境确实存在差距。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政策知晓度、精准性、衔接性不够,影响政策的落地见效。
“企业反映,政策普遍存在难知晓、难理解、难享受问题,申请政府项目、扶持资金时,需要从‘千页文’‘万言书’的政策中,查找关键信息和准备申报材料,牵扯企业大量精力,委托中介机构,又增加了企业成本。”何品伟说。
第二,基层政府工作人员的服务意识不够强,积极性不够高,依法行政水平仍需提高。
一些受访企业表示,顶格执法、机械执法和运动式执法仍然存在。
第三,企业经营成本仍然很高,负担较重。
不少企业反映税费负担仍然较重,增值税降低没有让企业得到实惠,融资难、融资贵问题依然突出。
第四,人才政策门槛较高,竞争力不够强。
对于中小企业和创新创业企业而言,“招人难”和“留人难”并存。不少受访企业都表示企业的高级管理人员、合伙人、甚至企业主本人在上海经营企业多年仍然无法落户,影响企业发展。
何品伟表示,结合实地调研和座谈访谈的情况,课题组认为上海在政策环境、政务环境、产业发展环境、人才发展环境等四方面需要进一步完善。课题组也对此提出建议:
第一,进一步提高政策的精准性、知晓率和落地率,营造沟通顺畅的政策环境。
具体包括:政策制定要让企业家更多地参与,充分发挥行业协会、企业家协会等社会组织的作用,设立制度化渠道吸纳各种意见;要进一步重视政策宣传、政策解读、政策推广工作,提高企业对政策的知晓度等。
第二,进一步优化政府服务,营造更加高效透明的政务环境。
具体包括:完善基层安商稳商的激励机制,强化干部依法行政意识、主动服务意识;真正建立完善“无事不扰,有求必应”的服务机制;创新新型业态的监管和服务模式,允许“政策留白”;完善市场主体变更、退出机制,解决企业“变更难”、“关门难”问题等。
第三,进一步加大减税降费力度,切实减轻中小企业负担。
具体包括:在地方权限内,进一步加大减税降费力度;适时下调企业社保费率,降低企业用工成本;多措并举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重点扶持发展优质中小企业等。
第四,进一步优化人才引进政策,营造更具吸引力的人才发展环境。
具体包括:要根据城市产业布局和可持续发展的需要,不断优化“居转户”(居住证转户籍)的条件,科学设定优秀人才直接落户的标准;对于暂时无法落户的人才,探索采用有区别、分阶段地在教育、医疗、购房等方面享受市民待遇;在引进高端人才的同时,也要适当引进有利于上海长远发展的高级技术工人;制定单列的民营经济人才政策,在人才引进、人才评估等方面设立专门的标准等。
课题组认为,上海进一步加强营商环境建设要做到“七个坚持”:坚持以构建与全球城市相适应的国际一流营商环境为目标;坚持以营造国际化、法治化、便利化的营商环境为方向;坚持以制度创新为核心;坚持以对标世行标准、深化“放管服”改革为抓手;坚持以加大减税降费力度为紧要;坚持以完善“一网通办”的政务服务环境为特色;坚持以市场主体感受度为评价标准。
作者:周渊
编辑:王翔
责任编辑:钱蓓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