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政府今天公布《上海市气象灾害预警信号发布与传播规定》,市气象局同步对气象灾害预警信号的发布标准及防御指南进行了调整完善,新增低温预警信号,提高了暴雨预警信号的启动门槛,降低了暴雪预警信号的启动门槛。《规定》将自今年6月1日起实施。
记者从今天上午市气象局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了解到,调整后的本市气象灾害预警信号分为台风、暴雨、暴雪、寒潮、大风、低温、霜冻、高温、雷电、冰雹、大雾、霾和道路结冰13类。
《规定》主要内容有哪些?
调整本市气象灾害预警信号种类、分级和标准。
根据《上海市气象灾害防御办法》并结合历史气象资料统计,对本市预警信号种类进行了调整。删去了干旱、沙尘暴、臭氧三类预警信号;鉴于近几年上海低温天气的影响面更为广泛,市民关注度高,增加了低温预警信号。调整后的本市气象灾害预警信号分为台风、暴雨、暴雪、寒潮、大风、低温、霜冻、高温、雷电、冰雹、大雾、霾和道路结冰这13类。
细化预警信号发布与传播相关要求。
一是明确市、区两级气象主管机构对预警信号发布与传播的管理职能。二是强化上海中心气象台在预警信号发布中的业务指导职责,强调预警信号的统一发布机制。三是对媒体传播预警信号的行为提出时效、内容、形式、效果上的具体要求,保证预警信号传播的及时、规范。四是对传播设施建设提出了要求。
强化了科普宣传和应对要求。
一是对政府、部门宣传和普及预警信号及防御指南提出要求,强调了教育机构在预警信号宣传普及工作中的职能,通过不断提升预警信号的公众知晓度,希望在预警信号发布时能实现更好的防御效果。二是提示市民主动关注预警信号,做好自救、互救。
上海最高发的预警信号是哪个?雷电黄警!
此次与《规定》配套的气象灾害预警信号发布标准修订过程中,气象部门统计了1980年到2017年的气象历史资料,以及2007年以来的本市预警信号发布情况。
市气象局观测与预报处副处长陈奇介绍,上海中心气象台2008年以来发布的各类预警信号中,雷电黄色预警信号最多发,共发布了300多次,其次是高温黄色预警和暴雨黄色预警,各发布了100多次,高温橙色预警、大风蓝色预警、大风黄色预警各发布了80多次。
未来13类预警信号,更注重规范性和时效性
市气象局副局长冯磊表示,此次预警信号调整是为了满足城市气象精细化服务的需求,规范性和时效性是预警信号发挥作用的关键点。预警信号的调整也是根据气象灾害应急工作过程中相关部门、社会联动响应的实际经验,对照预警信号发布后的部门联动、社会响应的实际效果进行的调整。
以新增的低温预警信号为例,旧版标准中与温度预警相关的有高温和霜冻,霜冻以地表温度为主,主要考虑农业需求,而近年来城市低温对上海造成影响更为广泛,市民关注度高。此次新增的低温预警信号分两级,分别以黄色、橙色表示。低温黄警的标准为日最低气温将降至零下3℃以下,低温橙警标准为日最低气温将降至零下6℃以下。
面对即将到来的汛期,新版暴雨预警信号四个等级的发布标准都进行了调整,时效统一成“未来6小时内”,降雨量标准统一调整为“1小时”和“6小时”。 “暴雨标准提高和城市防涝能力提升有关,调整标准后能让暴雨灾害的防御更精准。”陈奇解释说。
作者:周渊 汪荔诚
编辑:汪荔诚
责任编辑:张懿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