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享单车经过2017年爆发式增长,2018年进行了洗牌,2019年进入平稳发展期。在最高峰,整个行业大约有89个品牌,如今缩水严重。这个时候,那些坚持下来的企业需要思考“未来怎么走”,政府等管理部门也要想一想“整个行业怎么引导”。
即日起,北京市将重点治理骑行量大且问题集中区域,向无序、违投、废弃车辆和租赁电动自行车“出拳”。截至2019年4月底,在京运营的互联网租赁自行车企业共9家,报备车辆规模达191万辆。据市级监管平台监测统计,目前活跃车辆占比较低,以今年4月份为例,月平均活跃度不足50%。
同样,在上海,上海市交通委会同公安机关已完成全市约90万辆单车电子注册工作。受到天气、企业状况和运维能力等多种因素影响,目前月均活跃车辆数约为44万辆,日均活跃车辆约18万辆。月平均活跃度同样不足50%。
从北京上海公布的共享单车月平均活跃度来看,50%左右似乎是一种常态。但是,问题也来了。
从管理部门来看,在一些地铁站、公交车站、交通枢纽、大型商圈等区域,出现车辆大量堆积和占道的现象,给城市交通秩序、市容环境和市民生活造成了诸多不利影响,市民因之投诉举报呈直线上升趋势。但为什么同时,很多人也反映:“我想要单车的时候,周围却找不到车辆。“这其中显然需要各方合作,提高精细化管理水平。
同时,50%这个数字也说明,许多共享单车的用车需求是虚假和无效的。例如,在上海核心区域以及轨道交通布点较密集的区域,出了地铁步行500米就可以到的距离,其实并不需要太多的共享单车。
2017年2月,ofo投资人、金沙江合伙人朱啸虎抛出一个广为流传的观点:一辆单车200块钱(成本),(骑)一次5毛,每天骑10次,3个月(单车)成本就赚回来了。
这组数字也普遍成为评估共享单车模式的标准。从成本上看,这组观点没毛病。但其致命之处在于,它只计算了成本,却没有计算费用。共享单车之所以未能像预测中快速盈利,关键在于费用。因为,共享单车的每一项费用,均存在较大未知性。
在业内人士看来,真正的共享经济不是拼总量,而是要通过提高周转率,发挥共享经济的价值。但在过去三年,企业抢占市场用的方式是拼数量,所以会失败。如今,在月平均活跃度不足50%的大环境下,脱离了资本的扶持,共享单车企业只有深刻反思盈利模式,提高管理水平,才能行稳致远。
作者:张晓鸣
编辑:陈晨
责任编辑:顾一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