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软科学研究的“开题会”本以为会进行得波澜不惊,但在一些富于洞见、富有责任感的专家支持下,却让所有与会者体会到了历史的厚重与时代的脉搏。
受市政府相关部门委托,两家国际知名智库将在未来三个月,就上海科创中心建设开展新一轮战略咨询。在昨天举行的“上海科创中心建设国际咨询开题会暨高端专家咨询会”上,多位专家在听取智库报告后,既肯定上海的成绩,同时也希望社会能更多关注科创领域的挑战。在他们看来,未来几年可能是国内外形势最复杂、最关键的阶段;上海要充分认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内涵,直面挑战,争取在科创中心建设方面有所突破。
此次为上海科创中心建设提供战略咨询的两家公司,分别是罗兰贝格和安永。昨天,当着市领导和多位专家的面,其中国区高层负责人分别概述了课题的研究框架,认为上海应继续瞄准建成全球资源配置中枢、创新策源地、竞合平台、企业全球化创新高地的目标,在科创生态、产业布局、人才环境、体制机制等方面加大突破力度。
这是一个比较稳妥的思路。在随后的建言中,几位国内顶尖专家对智库提出了更高要求,特别是希望两家智库能发挥其在国际视野方面的优势,紧密结合国际形势之变,为上海科创中心建设提供良策。
在市政协副主席周汉民看来,上海科创中心建设的下一步,必须对国际形势的严峻程度做足准备。因为一些众所周知的原因,未来我国必须在“卡脖子”技术上争取更大突破。上海肩负着代表国家参与全球科技合作与竞争的使命,因此必须更加注重弥补核心关键技术的短板。
中国科学院院士、原副院长詹文龙长期在科研一线工作,他对国际科技合作在最近几年所遇到的阻力感受深切。他说,要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国际大科学合作必不可少,如何面对相应挑战,希望国际智库提供更多建议。
市社联主席王战表示,“十四五”时期,我们可能面对极为复杂的国际国内背景,为此,必须拿出“最有力的战略举措”,建设科创中心就是其中之一。中国科学院原副院长施尔畏则认为,科创中心建设是上海发展模式和脉络的重大更新,同时,要避免重蹈“锈带城市”衰落的覆辙,上海也别无选择。
那么,着眼未来五年乃至更长远时段,上海科创中心建设该如何直面挑战,有所突破?虽然国际形势日趋复杂,虽然“要关起门来搞研究”的声音有些冒头,但周汉民、施尔畏,以及中国科学院院士、复旦大学校长许宁生,上海交通大学原党委书记马德秀等专家,依然强调“开放”的重要性。
专家们认为,“没有开放,就没有未来”,在科创领域同样如此。开放式创新是时代的主题,绝不能关起门来、搞与国际脱节的研发。不仅如此,反过来,我们必须更积极主动地融入世界,并构筑优良环境,吸引天下英才。
关于具体举措,在有限的发言时间里,专家们大都谈到了一个关键词——体系。
王战说,科创中心的突破要靠一个体系——简单说,上海应选择一些重点领域,比如数字经济、绿色经济、健康经济和智能制造,以这些“点状”突破、局部突破来带动全面突破。
此外,施尔畏和王战都不约而同以“森林”作比,谈到了创新生态。他们认为,上海要适当克制对于“大树”、也就是大企业的渴望,把更多精力用于培育“草地”,也就是打造创新平台、服务小微企业。
上海市副市长、市科创办主任吴清出席咨询会并致辞。
作者:本报首席记者 张懿
编辑:施薇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