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人驾驶车、无人机、3D激光扫描系统、移动环境信号采集车、家庭理疗呼叫机、海洋应用普适导航……这些看似“高大上”的高科技产品背后,都少不了空间信息技术的支撑。
如今,政府行业的管理、社会公众的服务、企业的生产、百姓的日常生活,对空间信息大数据的需求日趋迫切。空间信息产业能把物联网、互联网、智能交通、智能装备、数字地球和智慧城市等一系列重大题材串联在一起。
同时,随着北斗卫星系统在2020年全面建成并投入使用、高分遥感卫星应用的进一步深化,以及长三角一体化的深入推进,越来越多上海企业将在其中找到商机。空间信息产业也将更快从实验室起步,迈向更广阔的市场应用。
▲高分遥感卫星应用进一步深化。
▲北斗卫星系统在2020年全面建成并投入使用。
“复移小凳扶窗立,教识中天北斗星。”自古以来,中华民族就对星星充满了幻想。如今,人造卫星已经能为我们所用。而伴随着高分遥感卫星、北斗导航卫星的发展,以空间信息开发利用为核心,从事空间信息获取、处理、应用的空间信息产业迅速“开花结果”。在上海,不少企业敏锐抓住市场机遇,在空间信息产业应用领域实现了突破。
搜索农户姓名,田地种什么随时可知
“这个崇明农业GIS平台页面上,绿色的是林地,黄色的是水稻,粉色为其他——崇明主要农作物的变化一目了然。”说起高分数据的推广应用,高分上海中心总工程师赖健充满自豪,“未来我们考虑把蔬菜、湿地等更多数据收集起来,与地面的物联网一起构建智慧农业。”
▲有了高分数据的助力,崇明农业GIS平台更加“智能”。
高分数据,全称高分辨率对地观测遥感卫星数据,为高分专项系列卫星拍摄的影像。不同型号的高分遥感数据卫星拍摄了不同的地物信息,通过影像数据形式进行存储,为后续各类领域应用提供基础数据。
以崇明农业GIS平台为例,在平台中点击某一地块,马上就能看到这块地是谁家耕作的、种的是什么、面积有多少;搜索某农户姓名,可以立即定位到该农户家的地块;想要了解某个村的种植情况,在平台中选中该村,就可以统计村里种植了什么作物类型、分别有多少个田块、多少面积……“我们基于高分卫星数据建设农作物识别算法,实现农作物地块内种类、面积变化的‘天眼’观察,可根据需求定期更新农用地块信息,供相关部门管理和决策。”赖健告诉记者。
有了高分数据的助力,崇明农业GIS平台更加“智能”。以往需要花费大量人力和时间的工作,现在几分钟甚至几秒钟即可完成。同时,通过探索面向地块、机器学习等基于高分卫星数据的信息提取策略,图像精度可提升到90%以上。
解决好“我在哪里”,才能实现万物互联
上海的另一家企业——千寻位置,最近也和智慧农业结缘。
在湛江某农村,一位工作人员为一台特殊的插秧机设定好参数,开启按钮,这台插秧机开始缓慢自动行驶,并将一株株水稻秧苗插入泥土;行驶到田埂处自动转弯后,又开始新一轮插秧——这台无人驾驶插秧机仅1小时内,就在近8亩水田中完成了插秧作业。
这台无人驾驶插秧机的自动驾驶功能基于千寻位置提供的厘米级定位服务实现。2015年8月,由阿里巴巴和中国兵器工业集团出资成立的千寻位置网络公司在杨浦区挂牌,公司注册资本20亿元,迈出了中国北斗导航领域发展的重要一步。
千寻位置的“野心”并不仅仅是智慧农业。“经过这几年的发展,千寻位置服务范围已覆盖230个国家和地区,总用户数超过2.5亿。”在千寻位置CEO陈金培看来,智能驾驶、智能产业、智能城市和智能生活四大领域都是企业的发展方向。
以智能驾驶领域为例,千寻位置已为上汽大众、上汽乘用车、福特汽车、广汽集团、长安汽车、一汽集团、蔚来汽车等40余家整车厂商和国际主流车载定位芯片厂商提供了高精度定位解决方案,合作厂商占自动驾驶行业超50%市场份额。
在智能城市建设过程中,千寻位置通过将北斗精准时空能力与人工智能技术引入城市管理,开始了“未来之城”建设。比如,当人流、物流、车流、信息流极度密集,海量机器设备都需要感知能力,而其中必须首先解决“我在哪里”的问题,千寻解决方案中的高精度定位服务能支持亿级规模用户,将为上海这样的超大型城市的万物互联提供有力保障。
作者:本报记者 张晓鸣
编辑:施薇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