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长三角一体化还有哪些重要抓手?民建上海市委以“关于推动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的若干建议”的报告给出了独到见解。报告认为,推动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的目标是把长三角建设成为四大新高地,即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产业新高地、新时代开放新高地、全面深化改革新高地,以及最具吸引力的品质生活新高地。
长三角的互联互通要“软件”与“硬件”相结合,其中,长三角医疗体一体化发展事关老百姓的切实感受——比如你住在苏州,工作在上海,经常去杭州出差,不仅是在三地畅通无阻地看病、结算费用,还能享受高质量的分级诊疗,走向治疗、预防、康养全面融合的最终形态。
对此,课题组成员之一、上海海事大学法学院副院长殷骏提炼了推动长三角医联体一体化高质量发展的意义:
推动长三角医联体更高质量发展不仅可在现有体制下优化医疗资源分配,提升监管能力,提升长三角区域间异地分级诊疗,促进医疗资源均质化发展,也可以专科领域医联体、医生集团建设为抓手,促进区域内优势学科互补,提升整体医疗水平,最大限度释放优质医疗资源效能。
简而言之,就是:
患者从看病难走向看病便
医生从执业难走向执业易
总体医疗资源从分配不均走向分配平衡
殷骏表示,近十年的发展,我国已经形成五种主要的医联体模式:
1、以市级以上城市公立医院牵头为主的城市医联体。如2016年成立的“长三角城市医院协同发展战略联盟”。
2、以县级医院牵头,县乡合作为主的医共体。即“下沉上转”的流动机制,为专科领域异地就诊,医疗资源“同质化”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3、以区域专科优势相互衔接为主的专科医联体。
4、以优秀公立医院向医疗资源薄弱地区通过远程医疗输送医疗资源的远程协作网络。
5、以数位或多位各专业领域优秀医生相互结合为医疗集团,集团成员共享收入,共担损失,共用设施设备,形成一个执业团队—医生集团。
据统计,目前国内各类医联体数量已超过10000个。
据他介绍,调研发现的长三角医联体发展中遇到的问题包括:
管理模式往往无法跨医疗机构共享患者信息、数据,导致沟通成本增加、运行效率下降;
优质医生资源过度集中在三级医院,造成三级医院专家门诊就诊病患单次平均诊疗时间大都只有几分钟,疑难杂症的诊疗质量难以保证;
目前为止在盘活优质医疗资源方面发挥关键作用的由顶尖专家组成的医生集团在执业过程中遭遇管理方式、监管空白等难题。
“构成医联体的人流(医生、病患)、财流(病患支出、政府补贴)、讯流(患者医疗数据、信息)、器流(医疗器械乃至医疗机构等硬件资源)、制流(医保结算机制)等五流还存在脱节。”殷骏对此总结。
对于盘活资源、推进长三角医联体更高质量发展,课题组建议,第一阶段应从进一步推进分级诊疗、实现医生异地多点执业着手。
“长三角区域进一步大胆探索高质量分级诊疗,通过配药绿色通道(初级医疗点),社区医院(一级医疗机构),区级医院(二级医疗机构),三甲(三专)医院(三级医疗机构)以及康养医院(终极医疗点)等医疗机构五级体系,各层级间可双向转诊,避免资源浪费,小病大看,降低医疗支出。医生的多点执业也可参考执业律师管理模式,尽快制定出台相关办法。”
第二阶段应建立互联互通的医联体数据库、重视临床质量控制、充分利用智慧诊疗模式等等。
第三阶段是“五流一体”,殷骏对此解释说,理想的“五流”形制、样态应为:医护人员、病患的双向自由流动,病患支出、政府补贴依托互联网,降本增效,患者医疗数据、信息的跨院跨域共享,医疗器械乃至医疗机构依托域内一体化交通灵活布局,直至去医院化、去中心化,以及建立基于财政前提的医保域内异地结算机制。
在殷骏看来,医康结合是长三角医联体一体化高质量发展的最终形态,彻底实现从治疗医学向预防医学这一医联体基本目前的转换是其最终目标。“目前的医疗重治疗轻预防,重医疗轻康养,而三省一市在医疗信息化、数据化方面的基础相对薄弱,且对预防保健的重视普遍尚显不足。有了上述基于第二阶段三维融通的预防体系和数据采集体系,则能为下一步诊疗提供强大、完整的信息储备。”他说。
作者:周渊
编辑:李静
责任编辑:张懿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