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弹一星的故事,国人耳熟能详。在大半个世纪前,面对严峻的国际形势,如何抵制帝国主义的武力威胁和核讹诈?第一代党中央领导为了保卫国家安全、维护世界和平,高瞻远瞩,果断地作出了独立自主研制“两弹一星”的战略决策。邓稼先、钱三强、郭永怀……一大批科学家献出了自己的人生,乃至是宝贵的生命。
大半个世纪之后,一位健在的两弹一星功臣将自己当年走进戈壁滩的经历娓娓道来,告诫当下的年轻人“把核工业做到世界”——中核集团弘扬“两弹一星”精神和核工业精神全国巡回宣讲报告会于5月20日在上海举行,成功亲手加工我国第一颗原子弹核心部件的核工业退休职工原公浦应邀观看了巡讲。
民族的崛起和希望离不开“两弹一星”
55年前,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彻底震惊了世界,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拥有原子弹的国家。1967年6月17日上午8时我国第一颗氢弹空爆试验成功。1970年4月24日21时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中国成为第五个发射人造卫星的国家……“两弹一星”是20世纪下半叶中华民族创建的辉煌伟业。
“两弹一星”不仅为中国建立战略导弹部队提供了装备技术保障,增强了军队在高技术条件下的防御能力和作战能力,而且带动了高技术及其产业的发展,促进了经济建设和科技进步。“两弹一星”事业所取得的成就,增强了民族凝聚力,激发了振兴中华的爱国热情。
邓稼先面对妻子问起的“去哪儿,去多久,去干什么”,回了三个“不能说”;钱三强留学结束毅然决然回国;郭永怀在飞机失事的时候用身体护住了科研机密——宣讲会上,宣讲团成员以分角色讲演、插播视频照片等形式,还原这些科技工程的事迹,浓缩再现了中国核工业发展历程、“两弹一星”事业奋斗故事以及新时期核工业优秀人物事迹。
“两弹一星”精神的传承
“两弹一星”是一种怎样的精神?是勇于探索、勇于创新的精神。从原子弹到氢弹,中国人仅用两年零八个月的时间,比美国、前苏联、法国所用的时间要短得多。在导弹和卫星的研制中所采用的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新方案,在许多方面跨越了传统的技术阶段。同时,“两弹一星”还是一种爱国主义精神、无私奉献精神,一批批科研人员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
图中为原公浦
耄耋之年的原公浦依然精神矍铄,他亲手加工了原子弹的核心部件,因加工的最后关键三刀,又被很多同行亲切的称为“原三刀”。
1959年,在上海工作的原公浦坐火车到兰州,再前往戈壁滩,在那里度过一个又一个日夜,把一生最美好的年华都奉献给了核工业。“我切下著名的‘三刀’时只有30岁,正和宣讲团的演员们年纪差不多大。今天的生活条件好了,但永久奋斗的好传统一点都不能丢,要保护好、发扬好‘事业高于一切、责任重于一切、严细融于一切、进取成就一切’的核工业精神。”
回忆起自己曾经的同事邓稼先,他亲切地称呼其为“邓院长”,也颇为激动得回忆起了他和自己共事的一点一滴。
在今天的活动现场,中核集团的年轻工作人员余嘉佳屡次热烈盈眶,“仿佛回到了‘两弹一星’那个激情燃烧的岁月,感受到了几代核工业人的忘我奉献”,她告诉记者,邓稼先“一不为名,二不为利”的精神令她格外感动,作为一名年轻的核工业工作者,应该学习这些前辈不断钻研、无私奉献的精神。
本次报告会是中核集团“两弹一星”精神和核工业精神全国巡回宣讲的其中一站。中核集团已在北京、太原、海南等地宣讲,传承“两弹一星”精神。
作者:汪荔诚
编辑:李静
责任编辑:张懿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