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海时装周助力上海时尚产业发展”圆桌论坛上,知名模特、Comme Moi品牌创始人吕燕忍不住“吐槽”:品牌创立六年,却不断遭遇盗版——原创设计产品售价3000元,“网红”店主抄袭一下只卖300元。让吕燕困惑的是:面对不当竞争,势单力薄的设计师该怎么办?
已走过17个春秋的上海时装周,今年获得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商标局批准成为国家注册商标,这意味着,上海时装周这个大平台将得到有效的知识产权保护。站在新的原点,我们不妨多一点思考:这个全球第五大时装周,如何利用好手中的这把“大伞”,保护进入时装周的每个设计师和他们带来的作品,让上海时装周的品牌效应,在更微观的层次“开枝散叶”,实现“乘数效应”。
别让侵权毁了设计师的创意源动力
Uma Wang品牌创始人王汁还记得,2009年在上海时装周上完成自己的第一场秀,从上海时装周起步,目前她的品牌已走到巴黎时装周,迅速得到国际上的关注。不过,王汁的困扰与吕燕极为相似:作为年轻的品牌设计师,其品牌以材质著称,有自己开发的面料,但她经常在面料商的推广摊位前,被人推销“这是Uma Wang的面料”,让她啼笑皆非。
对此,上海时装周组委会副秘书长吕晓磊认为,近年来,一些本土设计师的创意井喷,他们年轻,非常有创意,但自我保护的意识相对较差。
一个不争的事实是,从法律层面来说,许多原创独立设计师对个人设计申请专利和版权的意识并不强,即使申请了也会遭遇时间周期、成本、个人精力等现实问题。也正是有这些客观原因和难处存在,一定程度上导致抄袭盗版和侵权现象屡见不鲜,这些设计师花大量时间和心血设计的作品轻易就被仿制。吕晓磊指出,一些抄袭事件的发生,最终的结果是让设计师失去了他们创意设计的源动力,“这是很可怕的一件事情。”
让“保护伞”在微观层次“开枝散叶”
商业是土壤,平台是花朵,品牌是种子。时装周作为一个展示平台,作为一张城市名片,始终倡导的是一种创新精神,展现的是一个城市充满活力和创新的精神面貌。
“上海时装周的商标注册,犹如撑开一把巨大的‘保护伞’,将对品牌设计师的知识产权保护起到积极作用。”上海商标审查协作中心主任林海涵告诉记者,上海时装周商标注册,开创了此类项目平台注册商标的先河,而如何用好这份来之不易的“大礼包”,是今后的一项重要课题,“上海在建设知识产权保护高地方面,未来要在精准保护上把文章做足,把工作做到位,这样才能真正起到保护作用”。
东方国际(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童继生认为,回归本源,上海时装周的使命是为最优秀的时尚创意提供展示舞台,使之成为影响城市、地区和全球的时尚盛事,同时也为前来参展的设计师和品牌提供最好的商业配套服务平台,“作为营商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上海时装周在知识产权保护上不断深耕细作,未来一定会有许多代表上海时尚、时装产业的新品牌出现,共同组成、衬托和提升上海时装周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作者:本报记者 徐晶卉 张祯希
编辑:施薇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