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上海解放70周年,70年见证了一座城市在社会建设方面取得的重大成就。上海的社会建设是如何一点点取得突破的?日前上海在社会建设方面还存在哪些问题?专家对此有何建议和意见?
“上海70年社会建设回顾与展望”专家讲坛于5月24日下午在上海市公益新天地园举行,一批社会建设专家纷纷聚焦70年来上海市社会建设的发展变迁,探讨新时代上海市社会建设面临的难题与解决方案。
社会建设成就有目共睹
毋庸置疑,70年来,社会建设取得的成就瞩目。上海市社会建设研究会会长李友梅教授围绕上海基层体制变化,回顾了70年来上海社会建设的变革历程,阐释了上海市社会建设发展的动力机制。其中,1984年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推进、1990年代中后期上海进行的“两级政府,三级管理”的城市管理体制改革以及2014年上海将街道职能从招商引资转变为公共服务、公共管理、公共安全,都是上海在基层治理方面的一个个分水岭。
上海交通大学中国公益发展研究院院长徐家良对70年来上海市社会组织发展阶段和基本特点、政策环境及发展创新等问题进行了梳理和阐述。他欣慰地看到,上海涌现了一批批优秀的社会组织,同时,市区两级社会组织也均衡发展,一些具有特色的慈善品牌项目活动也发展较好。
“不平衡、不充分”仍存在
社会建设虽然取得了成就,但是有些方面仍需要改进。
与会者指出了社区建设中存在一些“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建议各方思考如何强化基层政权建设,织密网络空间健全组织体系,发挥人民群众的主体作用问题;对标国际化大都市,如何设计上海社区建设的标准、制度,以更好体现包容、开放的精神,提高参与国际竞争能力的问题;科技革命对社区建设方式、路径的要求创新的机遇和挑战问题等。
上海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研究员杨雄对最近几年来市民期盼呈现的特点、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梳理,包括市民关心的一些老问题,如就业创业中新增就业岗位问题、青年就业扶持与指导问题、养老服务中的新增养老床位问题等。
政府多渠道获得信息、增加与政府和高校的合作
杨雄介绍,中低收入市民对政府实事项目的知晓度、关注度远低于高收入群体,他呼吁,要把中低收入市民的诉求纳入政府实事项目征询体系中,整体性反应市民需求,重视全面性、系统性、科学性手机资料方法,多元化渠道获得信息。
上海市社会建设研究会副会长罗新忠以上海为例,从五个方面对超大城市住宅小区治理的现实难题、重要意义进行了深入分析。目睹部分住宅小区治理专业不够的他,建议下沉街镇后房办和绿化市容局的所有职能进行区分,“对那些剥离出去的职能尽可能社会化。”
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政治系主任刘建军教授在对20世纪90年代以来上海市基层社会治理创新进行阶段性划分的基础上,提出了新时代上海进一步创新社会治理,加强基层建设的战略选择与对策建议——党建引领要做强、社会化的动员参与要做深、法治化制度保障要做足、智能化的微观机制要做实、专业化的支撑体系要做细。
徐家良表示,上海应该与政府及高校更加紧密合作,并应该借助社会化与市场化优势来管理慈善信托、慈善超市和社区基金会等机构。
记者了解到,上海是民政局指导的“上海社会建设专家讲坛”是上海市社会建设研究会着力打造打造的一个社会建设思想、理念和经验交流平台,通过发挥研究会专家资源优势,定期从宏观与中观层面对上海市社会建设的现实问题进行研讨交流,提炼总结基层治理成功经验,旨在对上海市社会建设问题开展专业研究,为各级政府创新社会治理提供智力支持。
作者:汪荔诚
编辑:朱伟
责任编辑:钱蓓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