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上8点,许多人已经结束了一天的工作,属于自己的生活才刚刚开始。暖风沉醉的夜晚,最适宜做哪些事?夜跑肯定是其中之一。
夜跑,顾名思义,就是在夜间进行跑步运动。目前,这项运动正被越来越多的人所认可和接受。据统计,在上海,“夜跑人口”的数量超过80万。
近年来,不断涌现的各类跑步地标见证着上海城市规划发展的点滴进步,比如黄浦江两岸45公里岸线公共空间的贯通,为跑步者留出了看得见风景的绝佳跑道。而随着上海国际马拉松赛等各类赛事和跑团的涌现,上海的跑步氛围日益浓厚,夜跑不仅是一种健康生活方式,更自带社交属性。
有着6年跑龄、足迹遍布全国多地乃至海外的跑者“蜡烛”说,上海是全国数一数二的“夜跑友好”城市,环境和氛围构成了上海独特的跑步文化,“生活在上海,通过双脚实地感受这种文化,有机会为‘夜跑友好’出一份力,幸福感油然而生。”
场地之变,小众爱好有了强大后盾
“蜡烛”是一名航空公司地勤工作人员,“三班倒”的工作一度让他的健康亮起红灯,于是跑步成了他锻炼身体和释放压力的方法。六年来,夜跑成为他生活的一部分,每周固定跑四五次,每次8到10公里,跑步令他的状态越来越好,也结识了越来越多志同道合的跑友,一起互相激励、挥洒汗水的感觉很是美妙。
“2013年刚开始夜跑那会儿,我一般在江湾体育场外跑圈,或是在一些人流、车流少的非机动车道跑步。”“蜡烛”向记者回忆起最初夜跑的场景,“说实话,体验并不算太美好。”这种“不美好”体现在:跑步时常常与散步、健走的人群“抢道”,而在马路上跑,非机动车道的安全问题,也成为制约跑者的重要因素。
转折出现在2015年前后。
2014年10月,上海发布《黄浦江两岸地区公共空间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15年-2017年)》,滨江岸线步道建设逐渐铺开,很快,多段滨江岸线均以各自独特的风貌在上海跑步地图上“异军突起”。以杨浦滨江为例,2016年,550米长的杨浦滨江示范段惊艳亮相,一年后,位于杨浦大桥以西至秦皇岛路码头的沿江约2.8公里岸线实现贯通,曾经的“工业锈带”上建起了水厂栈道、亲水平台等,工业遗存悉数保留下来并注入了全新内涵,用“一步一景”来形容也不为过。
除了风景美,专业的跑道也令跑者感到欣喜。上海杨树浦置业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徐进道出了其中的“门道”:示范段采用专业的塑胶跑道,而杨浦滨江全段则采用透水沥青材质,不惧硬底鞋、滑板等“压力”考验,一杯水倒下去也能立刻吸收,保证即使在暴雨之下,跑道也不会积水。
也正是从那时起,“蜡烛”将夜跑的主阵地挪回了家附近的杨浦滨江。“虽然住得很近,但以前从来看不到江,没想到工业风的杨浦滨江这么酷,夜景更有味道。”
2017年末,黄浦江两岸45公里岸线的公共空间正式全线贯通,而跑步无疑是感知美景的最佳方式。“蜡烛”说,他每年春节都会抽出一天沿黄浦江岸线从杨浦大桥到徐浦大桥慢跑,用脚步丈量不间断的滨江之美。
滨江之外,上海的更多区域开始打造景观跑道和步道。比如静安区设计了三大慢行圈,在南京西路设计全长2.6公里的商务休闲圈,为楼宇白领午间散步、慢跑提供便利;在昌平路设计5.3公里的宜居生活圈,便于北片昌平路一带社区居民跑步;巨鹿路则主打旅游风貌圈,“巨富长”一带如今也被列为最具风情的夜跑场地。
以人为本,细节让夜跑有更多幸福感
对跑者而言,优质的夜跑场地不能止于沿途风光好,更在于一系列人性化设施和服务,比如夜跑的“必备项”:饮水点、厕所、存包点等等。早些年,许多夜跑者曾被这些小问题困扰,但如今它们正逐渐成为上海夜跑场地的“标配”,人性化服务正全面提升夜跑温度。
徐汇滨江已贯通沿江跑步道总长9.21公里,和漫步道、骑行道“各司其职”,跑步道沿线有24处公共厕所、54个自动售货机、10多个停车场,以及两座提供寄存、淋浴、医疗帮助的跑步驿站,此外还有公里数提示牌一路相伴。
杨浦滨江5.5公里的南段滨江岸线,规划有8个提供综合服务的党建服务中心、12处服务站,平均间隔200米左右就有饮水点和厕所。记者了解到,目前已有近半投入使用,大大方便了夜跑一族。值得一提的是,在“有限介入,低冲击开发”的设计策略之下,工业遗存为这段水岸“镀金”,船坞、装卸码头、吊机、轨道等元素与滨江公共空间设计“无缝衔接”,比如在杨树浦咖啡小憩,和你作伴的是有着年头的发电机,一步之遥的耐克跑者驿站曾是工厂的工具间,如今这里的自动售货机贩售着头巾、水壶、绑带等跑步工具,并提供淋浴、手机充电等一站式贴心服务。
和北京奥林匹克森林公园齐名的上海世纪公园,在上海跑友们眼中有着不一样的地位,因为它的跑道是跑友参与设计的。
2014年,浦东新区有关部门听取人大代表意见,在世纪公园外围修建跑道并投入使用,得到跑友和周边居民的好评。但美中不足的是,公园外环只建成了花木路和芳甸路的跑道,锦绣路由于人行道狭窄未被覆盖。随着跑步人群越来越多,环世纪公园外圈跑道形成“闭环”被提上日程。
为做好步道升级,浦东采取的做法是:并非由政府包揽决策,而是让更多公众参与其中,邀请跑友与城市规划专家一起为步道出谋划策。区政府有关部门组建了微信群与跑友在线互动,不论吐槽或点赞都在设计方案中充分吸纳。
如今,世纪公园的两条步道被称为“金丝”和“缎带”,前者贯通世纪公园外圈跑道,一圈正好是5公里,“缎带”跑道则在世纪公园内部,标识系统、夜间照明、公厕、直饮水等设施一应俱全。
“夜跑友好”,城市聚集更多跑友
伴随着“夜跑友好”的软硬件设施飞速提升,上海跑步人口的数量也在2015年前后激增。最直接的体现便是2015年上海国际马拉松赛第一次需要抽签,而当年预报名的人数就达到了126789人,这几年,跑步人口更是呈几何倍数增长,上马名额早已一票难求。此外,还有大大小小的跑团聚拢起各处的跑者,彩色跑、森林越野跑、迪士尼跑等跑步形式也在上海遍地开花。
令人欣慰的是,“夜跑友好”也体现在人的意识上。“蜡烛”告诉记者,如今已很少看到穿着皮鞋的行人走上塑胶跑道,散步、健走的人群也自觉将跑道内圈留给跑者。“夜跑小伙伴越来越多,还有不少国际友人,大家都是爱运动、爱生活的人。”如今,他本人也成为耐克跑步俱乐部的一名配速员,“不光是传授跑步技巧,更是传递健康生活的理念。”
不久前,又一个好消息传来:杨浦大桥以东到定海桥2.7公里滨江岸线的跑步道、骑行道、漫步道等三道已实现贯通,将于今年9月底与上海城市空间艺术季同步开放,这条全长5.5公里的“工业风”跑道,对于夜跑爱好者来说又多了一个好去处。
作者:周渊
图片:袁婧摄
编辑:李静
责任编辑:张懿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