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迎来第一轮高温天的日子,十多个老饕突然在同一天里恭喜徐秉华:哎哟不得了,你的面店哪能入围2019必吃榜了?徐秉华很懵圈,等他打开大众点评,看到自己商户下高悬的标签,发现全上海几千家面店只有五家入围时,这个86年的小伙子笑嘻嘻比出一个“剪刀手”,一脸的满足与兴奋。
说起来,这家名为“沪西老弄堂面馆”的面店可以用“简陋”来形容,它开在定西路的一条小弄堂里,室内不足50平方米,下雨的时候,院里的座位还要用雨布来遮。它的店龄也不长,开业至今不到3年,老板还是个85后,怎么偏偏就能“千里挑一”?
这个答案,在吃到第一口面时便豁然开朗。每一碗面,不仅传承着老底子上海人从小吃到大的味道,更有着年轻一代接班人的思考与创新。
“我不是一个商人,我的职责是做一碗让上海人骄傲的面。”徐秉华这样形容自己的理想与奋斗。繁华大气的上海,有这样一批驻守匠心的小店,是一种幸福。
是新店,也是老店
虽说沪西老弄堂面馆是2017年初才开业的“新人”,但这家小店着实有一段“历史”——它的前身,是虹口区的手推车上的小面摊,摊主是徐秉华的奶奶。
徐秉华从小是在面摊里“泡大”的,他至今还记得当时的环境:三张桌子勉强拼成一个小摊位,旁边就是个垃圾桶,厨房也不能叫厨房。但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面摊生意兴隆,街坊里的人们坐下来点一碗面,闲话家常,待到碗底朝上,印着一脸幸福。在徐秉华的记忆里,关于老上海面条的味道,在那时悄然定格。
时光一晃成往昔,面摊从1981年起一做就是30年,奶奶也逐渐老去。2010年,老街坊拆迁,全家人开了一个会,第二代的兄弟姐妹们一致决定,关店。
没有人想到,奶奶的那碗面在七年之后被第三代的两个孩子重新“接管”。在沪西老弄堂面馆的菜单里,面的选择不算丰富,绝大多数味道都来自奶奶的手艺与特色——咸菜毛豆肉丝面、洋山芋榨菜肉丝面、芹菜牛肉豆腐干面……这些老底子的面浇头,如今在普通面馆已经很难找到,却留存着一代人的记忆。
上海老味道的面,究竟有哪些讲究?徐秉华说,一碗面有三部分组成,面条、浇头、汤底。苏州面馆看重各自的质量。而上海老味道的面,不仅面条、浇头、汤底都很讲究,而且更讲究三者融合在一起的口感。聊起美食,徐秉华不由自主滔滔不绝:很多食客都以为上海的面有“浓油赤酱”的特色,其实这是误解,不红烧的浇头不会放很多糖,味道很清爽,即使浓油赤酱,也不宜过浓,否则就吃不出食物本身的味道了。
是传承,更是创新
沪西老弄堂面馆开业前,面馆楼上老阿姨苦口婆心劝退过徐秉华:这个地方生意伐好额,这些年开过六七家店,只有一家店活过半年。徐秉华没听进去,他和弟弟杨宇慧在全家人的反对声中,用全部积蓄开出了面馆。
两年过去,如今它和旁边的“网红”奶茶店并称定西路“排队双雄”,硬生生把一个低人气地段变成了食客聚集地。小店一天能供应500碗面,为了保证食材和用料,每种面都有限量,小店晚上8点半关门,一般到了晚上7点,基本所有的面都已售罄。
除了传承奶奶的手艺,徐秉华最得意的还属两碗“创新面”。一碗海鲜面出品于2017年底,用的是鲍鱼、蛤蜊、蛏子等新鲜食材,汤底则用海鲜和时蔬慢慢熬煮,能吃出上海人的精致;一碗猪肝面诞生于去年底,别家都用猪肝与青椒相佐,小店里则创新地采用猪肝、香菇和蛤蜊入味,别有洞天。这两碗面,徐秉华和杨宇慧都研发了一个多月,把80后对于上海和海派文化的理解都融入其中。至于很多人建议的蟹黄、咸蛋黄等“网红元素”,统统被否定了,徐秉华说,那些追逐网红的“捷径”,他不想做。
但无论是传承还是创新,背后的理念与匠心相似。小店虽小,这里的员工却多达20多人,其中前厅只有5、6人,剩下的都在厨房。徐秉华对于每一道工序都有着极为严苛的规定。有时候,出锅的辣肉不符合要求,就会整锅倒掉。他也会在入夜时浏览大众点评上的留言,今天的面是咸了还是淡了,每一个用户的建议都仔细回复。他始终认为,顾客在这里吃到的每一碗面,都应该能够代表上海的水准。
坚守匠心,也传递品格
走进沪西老弄堂面馆,最大的感受是食客与餐厅之间的互动。“欢迎到我们家的面馆吃饭”是徐秉华招呼客人的第一句话,但第二句话可能就开始闲聊家常。同样是服务,这里没有连锁餐厅那样规范十足却若即若离的问候,有的是老上海气息的那种家长里短。“作为一家小店,我们更加看重人与人之间的相处,可以在吃饭的时候卸下所有伪装,也没有任何刻意的成分,就像朋友一样温暖陪伴。”徐秉华说。
小商户的坚守不易,经营还在其次,最不易的是坚守如一品格。徐秉华喜欢AC米兰队,把“圆桌骑士精神”也植入小店,代表了团结、互助、坚持,从开店第一天开始,他和员工们都在寻求这种观念认同。面馆是上海美食文化的代表,恰恰是面馆这种载体,让徐秉华找到了存在感和使命感,“上海老式的东西越来越少,一些东西需要被保留和被坚持,上一代人已经老去,我们下一代人要把这件事坚持下来。”
来自大众点评美团点评的数据显示,2019年必吃榜入围名单出炉后一周,上海本地的5家面馆日均页面浏览量增长39.22%,日均收藏增长72.19%。其中,沪西老弄堂面馆日均页面浏览量增长69.8%,日均PV增长79.4%,日均收藏增长211.56%。
关注的人多了,徐秉华也觉得开心。他尤其喜欢看到80后、90后带着孩子来吃面,餐饮是一种表达方式,需要时间来积累和传递文化,“这家店,是我们80后记忆中的上海味道,我希望10后的孩子们,能在记忆里留下这种味道,等他们慢慢长大,再告诉他们的孩子。”
“亲民和本地特色,是必吃榜的两大关键词。挖掘有属地感染力的小店,也是平台的职责。”大众点评美团点评必吃榜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从全国餐饮发展情况来看,广大食客对于打卡接地气的小店的需求日益增长。数据显示,“必吃榜”中人均60元以下的小店占比,从2017年上榜商户中的8%增长到2019年入围商户中的18%,保持传统风味和文化属性的小店已成为一种潮流的象征,更是异地“打卡”的趋势。
如今,沪西老弄堂面馆的第二家店已经进入装修阶段,这一次,店址选在了广东路上。徐秉华说,他希望把小店开到一个游客更多的地方,让更多游客有机会吃到代表着上海品质的面。
作者:徐晶卉
编辑:王嘉旖
责任编辑:徐晶卉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