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迎接新中国成立70周年来临的欢喜日子里,金山区朱泾镇 “颂祖国华诞,看家乡新颜”暨2019中国·朱泾花灯文化旅游节启动仪式今天在东林寺广场举行。
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到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宋代欧阳修描写花灯的这句诗,已是千古名句!说到朱泾的花灯呀,让我们先来看几张照片吧,找找那时的花灯盛会里,有没有你的身影:
看了这几张有情怀的照片后,我们再来扒一扒朱泾花灯的历史哦:被誉为民俗文化 " 活化石 " 的 " 朱泾花灯 ",起于南北朝,盛于明清,是上海西南地区人们世代传承的民间民俗文化活动。从 2012 年举办首届花灯节以来,朱泾镇坚持每年举办," 朱泾花灯 " 被列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朱泾花灯节 " 被评为上海市公共文化建设创新项目。朱泾镇被评为 " 上海民间文化艺术之乡 "。朱泾花灯已成为朱泾一个重要的乡土文化符号、" 一镇一品 " 特色文化品牌。
朱泾花灯的历史和由来
话说,朱泾镇地处江浙沪三省市交界地区,历史上就是吴越文化的交汇地,其民风习俗有着吴越文化色彩。早在南朝,朱泾已形成集市,称“朱泾里”。唐、宋、元、明、清时期,因我国唐代高僧著名词人船子和尚入寂在朱泾,各地高僧名人和远近僧俗纷纷前来朱泾,寻觅船子遗迹,为纪念船子和尚,在朱泾重建法忍寺,元代又建东林寺。后因东林寺被仁宗皇帝赐额为“东林禅寺”,因此声名远播,香火旺盛,千百年来没有间断,由此产生了花灯会为载体的民俗活动。
每年四时六节,要举行祭祖、天灯会、迎神灯会、漂河灯等隆重花灯盛会,并逐渐演变成“朱泾花灯会”,有扎灯、挂灯、送灯、舞灯、赏灯、游灯、出灯、猜灯等系列活动。
朱泾花灯会,俗称“赛城隍”,它起于南北朝,盛于明清。是上海西南地区人民以庆祝节令、酬神娱人为内容,以花灯展示、民俗表演、民间扮玩、商贸活动为载体,含有历史、民俗、艺术、宗教、商贸等诸多文化内容的传统民间民俗文化活动。该习俗寄托对神灵崇拜和菩萨崇拜,主要表达目的是祭祀祈福,祈求国泰民安、风调雨顺、五谷丰登、消灾除恶、人丁兴旺。花灯会举办的时间一般围绕着元宵节(上元节)、中元节、中秋节(下元节)和各种节庆期间举行,平时若逢地方重大喜庆时候亦有举办举行。
每年正月初一至十五被定为赏花灯之期,各街市、村院都准备放灯,集市店铺也出售各式花灯,形成灯市;群众都会自发组成许多灯会进村入户表演,灯队表演多以自然村为单位,以“家族”花灯班为载体,在表演形式上分为“走灯”和“跑灯”两种。走灯为行街表演,跑灯为场地表演。
每年七夕中元节举行盂兰盆会,人们纷纷在市河里扎白莲船,放莲花灯。每年清明节、七月半、十月初一要举办三次迎神赛会,俗称“赛城隍”,每次都倾动远近四处,农民们纷纷上镇走亲看热闹,既燃香祈福,又荡船赏灯,又看花灯表演,一时“人舟云集,合镇亲友盘桓”。“赛城隍”出场各路神仙装扮,有“跳花灯”、“耍花灯”等表演方式,舞者使用的道具有草龙灯、莲花灯、调花灯、串马灯等几十种,除草龙灯外,其余灯具均由各色纸张或纱绸经能工巧匠编、扎、画、剪、贴而成,形象逼真、色彩华丽、巧夺天工。灯会表演有乐器伴奏,边唱边舞,舞蹈动作丰富,风格多样:龙灯以踏、摆、转为主,并插以武艺,动作粗犷、豪放;莲花灯、调花灯和串马灯的表演人物有旦、丑之分,其舞蹈动作小旦轻盈、活泼,彩旦滑稽、泼辣,丑旦诙谐、灵活。表演音乐以金山大乐调为基调,以大鼓、大铙、大锣、钹为伴奏基本形式,具有民间地方音乐特色。
今天的启动仪式现场,主办方为与新中国同龄的10名市民代表送上了献花,并送上了美好的祝福。家住东林小区的李惠萍今年70岁与新中国同龄,近年来,朱泾的发展日新月异,金山二桥建成开通,城区道路越来越宽广,市民修身锻炼的绿地广场也多了,李惠萍说,“我们的生活越来越美好。生活在这个伟大的时代,骄傲无比。”
来自罗星、东林居民区的100位市民代表分乘两辆大巴进行“朱泾一日游”活动,在参观待泾村时, 市民们惊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带来的农村面貌巨变;网红景点“花开海上”生态园里鲜花怒放,花海如潮,市民们纷纷在花丛前留下自己的倩影;东林寺是国家4A级旅游景区,已有700多年历史,市民们在此感受佛教文化的魅力;新天鸿高尔夫社区,现代化社区的缩影展现在眼前。家住罗星小区的盛德馨说,通过“朱泾市民看朱泾”活动,感受到了我们国家的强大,感受最深的是朱泾也变“大”了,变“高”了,变得更加美丽了,祝愿我们的祖国繁荣昌盛。
据悉,本次活动从9月14日持续至10月中旬,全镇11个村、18个居委会的1500多位市民代表将参加此次活动。
作者:姚丹萍 薄小波
编辑:祝越
责任编辑:顾一琼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