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地图上看,我们的厂房就在特斯拉的旁边,如果特斯拉需要使用氮化镓的新材料,欢迎来邻居家看看。”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临港新片区首批重点项目日前进行集中签约和开工,23个签约项目之一——聚力成半导体(上海)有限公司董事长刘箭显得格外兴奋,对他来说,临港是承载产业腾飞的梦想热土。
作为上海自贸试验区新片区,临港将“建设具有国际市场竞争力的开放型产业体系”放在更加突出和重要位置。这意味着,更多企业将在“家门口”找到合作伙伴。
实力担当“上海制造”
实际上,作为“上海制造”实力担当的临港,已经诞生了一批世界之最、全国第一的技术和产品,其中包括“全国首根国产12英寸单晶硅棒”。创造这个第一的就是位于临港产业园区的上海新昇半导体科技有限公司。这家企业致力于研究开发300毫米(12英寸)半导体硅片产业化成套量产工艺,目前已建成国产化硅片生产基地,产品广泛用于集成电路芯片制造产业,使我国基本形成完整的半导体产业链。
去年8月在临港地区开工的集成电路重大项目——积塔半导体特色工艺生产线项目,也创造了“临港速度”。今年5月,积塔半导体项目一期工程主厂房已实现结构封顶。未来这里预计建设月产能6万片8英寸生产线和5万片12英寸特色工艺生产线。产品重点面向工控、汽车、电力、能源等领域,将显著提升我国功率器件、电源管理、传感器等芯片的核心竞争力和规模化生产能力,成为国内该领域的领导者。
产业链“小伙伴”纷至沓来
在集成电路重大项目落户同时,产业链上下游“小伙伴”们也不约而同地相中了临港。
“落户临港是不二选择。”谈及将上海研发中心放在临港地区的原因,忆芯科技首席架构师孙唐说。
去年12月入驻临港科技城的忆芯科技,业务方向覆盖消费级和企业级SSD主控芯片,以及从端到云一站式存储方案。在孙唐看来,临港至少有两大优势吸引忆芯科技:一是有市场——临港不仅集成电路产业集聚,还有人工智能、智慧城市等新兴产业和项目;二是能留住人才——临港优质教育资源不断升级,对人才引进起到巨大磁吸效应。
聚力成是一家专注于第三代化合物半导体硅基氮化镓外延片、碳化硅基氮化镓外延片研发和生产企业。以氮化镓为代表的第三代半导体材料,是在近十年迅速发展起来的新型半导体材料,在半导体照明、5G通信、能源互联网、高速轨道交通、新能源汽车、消费类电子等领域都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由于需要使用专门的制造设施,半导体制造中心的选址一般不太容易,上海的土地又‘非常金贵’,但我们和临港新片区一拍即合。”刘箭告诉记者,聚力成已经在国内申请近30项技术和工艺专利,“临港承载着我们未来的梦想,此次计划总投资50亿元,我们希望在临港建设全国、甚至全球领先的第三代化合物半导体氮化镓技术的研发中心、制造中心。”◆下转第三版
“家门口”就能找到合作伙伴
对企业来说,产业集聚带来的更大益处,是可以在产业内部形成合作发展的效应,让企业双方实现更快成长。
入驻临港地区不久的忆芯科技,已经拥有自己的“朋友圈”。“忆芯是做数据分析和数据储存的。临港地区有大量做数据采集和数据处理的人工智能企业,正好可以形成数据采集、分析、计算、存储的完整产品形态。”孙唐透露,忆芯科技已经和人工智能“独角兽”企业地平线等形成合作,预计今年底,双方合作研发的一款用于监测领域的产品就将面市,“我们非常感谢上海市针对临港新片区推出50条特殊支持政策,这能吸引更多高端专业人才加入我们一起做智能化存储,真正实现中国芯的梦想。”
建设具有国际市场竞争力的开放型产业体系,临港特别强调要聚焦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生物医药、民用航空等重点产业,在投资环境、贸易监管、国际人才流动以及税收等核心环节,提供一系列配套措施,以新发展理念引领高质量发展。
目前,临港已经高起点打造面向未来的“10+1”产业集群,正在形成规模效应和独特产业品牌。在高端装备制造、新一代信息技术、汽车配套研发、新材料、3D打印等领域,门类较为齐全的产业集群已经成型。临港集团副总裁翁恺宁表示,下一步将立足临港已经形成的独具特色的城市形态和产业框架,抓紧优化功能布局,集中精力推进功能载体建设,以临港科技城为基础建设全球创新协同区,依托滴水湖“滨湖+滨海”独特区位优势建设现代服务开放区,以临港产业区和奉贤园区等为基础建设新兴产业引领区。
作者:祝越 王翔
编辑:王翔
责任编辑:钮怿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