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更高水平、更广领域、更深层次迈进——用“一路升级”来形容上海与外资合作的变化可以说是再恰当不过了。眼下,越来越多高质量的外资项目正在把目光投向这座城市。
最近,又有一批外资项目集中在沪签约,涉及智能制造、生物医药、化工、集成电路、新能源、新材料、商贸、金融等多个领域,20个制造业项目投资总额约24亿美元,22个服务业项目投资总额则达到53亿美元左右。用不了多久,这些潜力十足的新项目就将在这片外资热土上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更高水平:地区总部、研发中心数量最多
就在上个月,全球能源巨头道达尔集团和全球智慧能源科技领军企业远景集团把全新设立的景旦新能源投资(上海)有限公司放在了长宁区。
“上海让我们有‘底气’持续投资、长期发展”,谈起为何选择这座城市作为在华投资总部,公司首席执行官孙捷一口气列出了三大理由:作为中国对外经济的窗口,上海具有稳定的外商投资政策、高效的政府服务以及丰富的金融资源。
越来越多的外资企业做出了与景旦新能源相同的决策,把研发中心、投资总部放在上海。最新数据显示,今年1至8月,上海新增跨国公司地区总部31家,亚太区总部18家,研发中心10家。截至8月底,累计引进跨国公司地区总部701家,其中亚太区总部106家,研发中心451家。上海已成为国内跨国公司地区总部和外资研发中心数量最多的城市,这无疑也透露出一个强烈的信号:上海与外资的合作持续迈向更高水平。
在松江区开展电动汽车BMS(电池管理系统)、动力锂电池系统及充电网络等核心技术研发生产的上海火亮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最近决定将投资总额从一开始的600万美元直接加码至1600万美元。下一步,公司还将在松江临港高新产业园区设立研发中心。新增投资额、新设研发中心的背后,是火亮对未来发展前景的看好。
“作为外资企业,我们十分重视专利权保护,而上海已有专门的知识产权法院,可以充分保障我们的权益。”公司总经理助理徐汶祺告诉记者,不久前设立的科创板,也让火亮增添了一份期待。科创板允许未盈利企业、同股不同权企业、红筹企业发行上市,一个更具包容性的资本市场将为企业创造更多发展机遇。
更广领域:生物医药、AI频频增资,科技服务业“亮”了
翻开1至8月上海吸引外资的成绩单,有一个数据非常亮眼——在电子、生物医药、人工智能研发和技术服务企业增资推动下,科技服务业实到外资10.38亿美元,同比增长186.4%。
接近两倍的增长显示上海引资结构持续优化,与外资合作不断延伸至更广领域,越来越多新兴战略产业、现代服务业的优秀外资企业不约而同把上海作为投资首选地。
今年2月,由香港金达科技与金地置业共同成立的合资公司——上海金闼科技有限公司落户闵行区。不久前,香港金达科技和金地置业又宣布合作,双方将共同新建智能机器人产业基地一期项目。公司董事长汪兵告诉记者,此前他已往返于多个城市,就是为了寻找更适合的项目地点。最终,他们相中了闵行,这里不仅有“用户体验好”的营商环境,还有完善的产业配套。
上海的“办证速度”一直让汪兵惊叹不已。他测算过,从申请到拿到证照,仅用了不到一周时间,这在以前是难以想像的。而作为老工业区,闵行区深厚的“底子”也提供了更完善的产业配套和更多元的应用场景,“我们能与一些工厂共同合作,基于具体场景来开发应用,为智能机器人提供多样化的解决方案。”汪兵说。
更深层次:以上海为枢纽辐射亚太甚至全球
“连通性”成为不少外资企业看中上海的理由之一。随着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上海与周边城市的交流合作日益密切。以上海为枢纽,外资企业可以顺畅地将业务拓展至国内市场,乃至辐射亚太和全球。
坐落于金山第二工业区内的科凯精细化工(上海)有限公司是一家在全球纺织、化纤和皮革技术等诸多领域具有丰富经验、成熟技艺的企业。尝到发展甜头的科凯集团决定继续扩大其上海工厂的生产规模,计划投资5624万美元用于新建6万吨助剂项目。
回忆起当年选址上海,科凯集团大中华区董事总经理张达直言,那次选择可谓“天时地利人和”——化工企业对原料依赖度很大,周边几大成熟的化工园区恰好能为企业发展提供大量的原料。
更关键的是,上海港在集装箱吞吐量、货物吞吐量、航线数等诸多方面都居于全球领先地位,航运中心叠加金融中心的优势,成为外资企业拓展市场的“最佳助攻手”。
目前,科凯精细化工的助剂年产量达三至四万吨,其中90%供应国内市场,10%销往越南、泰国、日本、印度尼西亚、孟加拉国、巴基斯坦等海外市场。“此次新项目建成后,我们的工厂产能可达到近10万吨,将帮助企业将业务扩展至更广阔的海外市场。”张达说。
作者:唐玮婕、王嘉旖
编辑:占悦
责任编辑:顾一琼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