幽静的思南路上,一栋栋老式建筑,娓娓诉说着上个世纪的历史。
思南路73号是周公馆,即中国共产党代表团驻沪办事处纪念馆。中国共产党代表团驻沪办事处设立于1946年6月,是抗日战争胜利后国共谈判期间,中国共产党代表团在上海设立的办事机构。由于国民党当局的阻挠,办事处对外称周恩来寓所,简称“周公馆”。1979年2月,上海周公馆经中共上海市委报请中共中央批准同意修复旧址,恢复原貌,筹建纪念馆,对外开放。
建馆40周年之际,周公馆于今年7月18日闭馆修缮,对基本陈列进行改造提升。今天,“雾海明灯——中国共产党代表团驻沪办事处史迹陈列”以崭新的风貌重新开放,更系统、更生动地讲述中国共产党人艰苦奋斗推动民主革命走向胜利的故事。
独具创意的主题墙突出“雾海明灯”主题
展览分为“办事处的设立”、“宣传中国共产党和平民主正义主张”、“团结各界人士、壮大爱国民主力量”、“撤离上海”四个部分,采用了图片、文物、版画、触摸屏、多媒体等多种形式,将一个个生动的故事缕缕道来。
本次展览的主题是“雾海明灯”。抗战结束后,中国革命何去何从?周恩来、董必武领导中国共产党代表团以周公馆为根据地,在艰苦危险的条件下,开展了一系列重要的工作,发展了爱国民主统一战线。周公馆就像“雾海”中的一盏“明灯”,指明了中国革命的方向。
根据展厅建筑格局和特点,设计师对原展线进行改造,设置了一面由黑白线描画、LED灯幕和金色立体字组合构成的主题墙,并展出了画家钱定华的线描画《雾海明灯》。线描画以周公馆历史建筑为前景,以旧上海外滩为远景,恰如其分地凸显了展陈故事的历史背景和展览主题。
动画触摸屏、电视屏幕增加了互动体验
本次布展设置了4个触摸屏和2个电视屏幕。为了更好地还原以周恩来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为了和平建国,不畏艰险,在周公馆与国民党反动派斗智斗勇的场景,馆方创新设计了生动别致的剪影动画,展示周公馆门前发生的监视与反监视的历史场景。透着灯光的周公馆、开动的汽车、作为“信号”的花盆……带给观众身临其境的观感。
“1946年5月,周恩来等人去宣化店视察途中,遇到山洪,河水暴涨,周恩来是怎样过河的?”答案是自己淌水过河——这是此次展览特设的互动问答环节,将展品《国民党进攻解放区态势图》制作成动态地图,并加入了与周恩来有关的3个小故事,并进行互动问答,让观众对历史故事留下更深刻的印象。
此次展览还设有“视听厅”。“重开和平之门”的历史资料片,展示了国共和谈中周恩来、邵力子等人的珍贵影像。音乐短视频《您是这样的人》,寄托着人们对周恩来总理的无限怀念。
纪念馆特为展览改陈制作的专题短片《人民的胜利》,通过经典的历史图片和视频资料,以艺术化的手段呈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实现民主革命的最后胜利、建立新中国的过程。
扫二维码还原文物背后的故事
怎样在有限的空间里,让观众看到、听到尽可能多的文物故事?纪念馆将近年来编创的关于周公馆的文物小故事巧妙“搬进”展厅。“邓颖超送给雷洁琼的名片”别出心裁地使用了沙画的形式。“中共代表团送给沈钧儒的瓷如意”和“廖梦醒的呢背心”,则运用了AR技术,观众可以360度地“翻看”文物,拉近了文物与观众的距离。
纪念馆在相关的文物展柜旁设置二维码,参观时,用手机扫描二维码,文物背后的故事即呈现在观众的面前了,而对应的语音讲解,也使观众更加便捷地了解故事。
记者了解到,此次史料陈列厅虽然没有增加面积,但经过精心修缮,空间布局更合理,展览内容更新颖,展陈手段更多样,观众的参与和体验更丰富。年代感十足的壁灯,量体打造的金属外框,印有周公馆独特LOGO的文物说明牌都将让观众更好地体验那段特殊岁月。
作者:顾一琼 汪荔诚
视频来源:汪荔诚 摄
图片:周公馆 供图、汪荔诚 摄
编辑:张懿
责任编辑:张懿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