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物业管理实训基地内模拟的社区场景
不少人对小区治理都存在一个“误区”,总认为物业是“大管家”——无论是楼道堆物或是小区维修,大大小小的社区事务都靠物业“大包大揽”。对物业来说,对居民需求照单全收虽能获得好评,却承担着过高成本、不可持续。
如何让居民深入了解业委会、物业的各自“权限”?闵行区新虹街道房管办结合“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推出了全市范围内首个物业管理实训基地。从楼道、电梯,到地下停车库,实训基地模拟了小区内各个场景,既让物业明确职责,也让居民了解业委会在社会治理中所扮演的角色。
与物业管理实训基地搭档上线的,还有该街道首创的“业主委员会任务管理系统”。这套全新系统的上线,让业主可以对社区事务实现“线上点单”,同时进一步盘活小区内的公共收益资金池,让老小区不再困于“养老金”难题。
图为“业主委员会任务管理系统”,可进一步盘活小区内的公共收益资金池,让老小区不再困于“养老金”难题。
问题:各部门权限不明,造成信息不对称
从小区绿化保洁,到公共空间的打造,社区居民们总认为物业应当事无巨细地包揽下小区内的所有问题。但凡某一环节掉链子,物业就成了“众矢之的”。在新虹街道房管办主任周玮看来,居民对物业攒起的种种不满,其实某种程度上正源于“信息不对称”。
“居民们并不清楚与物业签订的合同包括了哪些具体服务,相对应的价格又是多少。” 周玮认为,正因为对物业权责范围的不明确,不少居民对物业存在着过高期待。
其实,无论是小区公约或是物业工作流程,这些信息都白纸黑字地记录在文字材料上,居民们也可按需查阅。但问题是,这些纸质文档真正被人翻阅的机会实在有限。居民们看到这些条条框框的规则后,也很难将其与具体生活场景直接联系起来。
方案:一个实训基地,让服务内容、价格晒在阳光下
自今年10月起,全市范围内首个物业管理实训基地正式对外开放。原先冰冷的条文被活化为生动场景后,居民可以将其与自己的日常生活精准匹配。
图为居民们在参观实训基地,了解了社区里的责任分工
来自爱博五村的徐阿姨在参观完实训基地后,发出感慨,“原来我们业委会和业主也需要承担很多事情,光靠物业是没办法解决的。”
让徐阿姨生出此感慨的正是实训基地内的虚拟火灾场景。随着红色预警灯亮起,虚拟人物开始逃生,一阶阶畅通无阻的楼梯组成了“生命通道”。看见此情此景,徐阿姨联想到了自家楼道内的重重堆物。“如果遇到火灾,我们肯定堵上逃不掉了。”
与此同时,一张挂在实训基地墙上的流程图不仅让居民分清各相关部门职权,方便其在第一时间联系到责任单位,还能让前来参观的物业管理人员知道在各类紧急情况下的正确应对方式。
在实训基地内的模拟电梯间旁,一张精确到楼组的账目收支情况表张贴在墙上。从屋顶、外立面、电梯到消防设备的维修支出都一一罗列清楚。这正是新虹街道目前正在力推的楼组信息公开制度,让每一位居民都能对自家楼组的每一笔账目清清楚楚,避免产生不必要的误解与矛盾。
延伸:一套“业主委员会任务管理系统”,解决住房“养老金”难题
在实训基地对外开放的基础上,新虹街道目前正在同步试点“业主委员会任务管理系统”。这套听上去科技含金量十足的系统,其实专为解决小区里的痛点问题——工程项目时间长、环节多。
图为新虹街道正在试点的“业主委员会任务管理系统”
随着沪上一大批商品房迈入“高龄时代”,社区大大小小的工程需求开始出现。从绿化整修到楼道维护,统统都离不开住房“养老金”——专项维修资金。为了让居民们在社区维修工程中省钱省力,“业主委员会任务管理系统”应运而生。
以小区健身器材维修为例,在系统上线前,居民要是想顺利走完维修流程,必须一次次线下递交申请、开会表决,既费时又费力。但在这套系统上线后,业主可以直接在线提交社区工程项目申请。根据维修金额高低,由业委会决定直接执行或是再提交业主大会讨论决定。同时,业主也可以通过系统实现在线投票。街道还邀请到了擅长工程项目管理的第三方机构来为居民们做工程项目评估,预估项目所需资金,让居民在心里有底的情况下做选择。
从曾经的事后“对账单”,到如今的事前选企业,社区居民能最大限度地参与社区治理前端环节,也大大降低了日后发生争端的可能。
作者:王嘉旖
图片:采访对象供图
编辑:王嘉旖
责任编辑:徐晶卉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