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已经进入服务经济时代,服务业成为本市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力量。昨天召开的全市服务业大会上,一组“6789”数据佐证了这座城市近年来服务业发展的成效:服务业从业人员数占全社会从业人员比重超过60%,成为吸纳就业的主渠道;服务业增加值和税收占比都达到70%,成为全市经济发展和税收增长的主源泉;服务业对经济增长贡献率和投资占比都超过80%,成为经济增长的主动力和投资主战场;服务业利用外资占比90%左右,成为吸引外资的主磁场。今年以来,服务业对稳增长起到了关键作用,前三季度实现增加值超过18318亿元,同比增长8.9%。
然而,永远奋进着的上海,更在乎的是另一组数据——对标“高质量”这三个字,这些数据“表述”了这样或那样的差距:结构需优化,知识密集型服务业结构不均衡,信息服务业、科技服务业占比分别为8.8%、5.3%,而日本东京都、美国纽约湾区等地区占比超过10%;能级需提升,金融保险占比不足1%,技术服务、知识产权使用费仅占4%至5%,与发达经济体相比,功能性产业规模能级还较低;动力要增强,尚存在市场化程度和资源配置效率不高等问题,科技创新融合驱动能力不强,科技与金融融合的深度、广度不够;效率有待提高,去年本市服务业劳动生产率为39.7万元/年,与全球顶级城市每年7万至8万美元的水平尚有差距……
站在新起点上,“上海服务业还要不要再推进,能不能再发展”成了最为现实的一道考题。它不仅关系上海经济发展能级,更关系上海服务全国发展大局的关键一步。从这个意义上说,新出台的《关于推动我市服务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对新时期上海服务业发展若干重大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和梳理,把握全球城市服务业发展规律特征,明确了上海服务业高质量发展的内涵要求,厘清了未来发展思路,更明确作答——服务业在上海仍大有可为。
围绕影响力、辐射力、集聚度,上海提升服务业能级有了清晰突围路径——聚焦重大规划及政策、重大体制机制创新、重大示范载体,以“实”字当头,高起点推进服务业更高质量发展。
比如,以静安区国家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为抓手,率先探索体制机制突破,形成一批可复制推广的实践经验:率先将人力资源服务企业外资控股比例提高到70%,对检测认证机构的相关审批实行“一口受理”;支持静安区实施全球服务商计划,大力引进GaWC名单中法律服务、会计审计、管理咨询等全球专业服务机构,构建汇聚全产业链的国际化高端专业服务体系。
又比如,市区合力、部门协同,建设重大示范载体,依托青浦区建设上海商贸服务型国家物流枢纽,依托宝山区建设中国邮轮旅游发展示范区,依托长宁区建设虹桥临空经济示范区,“十三五”时期末将建设12个左右创新发展示范区。
当下,上海还将进一步在“统”上花力气——加大统筹协调力度,合力推进重点领域服务业发展;着力在“破”上下功夫——聚焦服务业改革开放和人才、金融、科技等要素供给,破解服务业创新发展的体制机制瓶颈制约;重点在“谋”上做文章——加强战略研判,瞄准高端高效高附加值发展方向,谋划培育一批企业主体、重大项目和产业集群。
深化改革释放活力,顺应需求增强动力,服务业高质量发展新局面将成为这座城市来年春天最美的画卷。
作者:顾一琼
编辑:占悦
责任编辑:钮怿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