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本周,临港新片区海立方科技园三期项目正式开工,建成后将成为集总部办公、科技服务、人文生活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现代化智慧创新社区。这一项目刷新了国有企业建筑工程施工许可证获取时长的纪录,也是临港新片区探索“总部+研发+生产”新型城市产业园区发展模式的标志,未来有望成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海洋硅谷”。
“发挥开放型制度体系优势,推动前沿科技研发,整体提升区域产业能级。”挂牌4个月来,各类总部企业、重点产业项目正加快集聚。据悉,截至12月17日,累计洽谈项目超过1700个,签约落地101个,涉及总投资500亿元,目前在谈重点项目28个,涉及总投资超700多亿元;累计注册企业3311户(含外资105户),其中内资注册资本539亿元人民币,外资注册资本36亿美元。临港新片区正努力对接《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临港新片区总体方案》,除了一项项重大项目的签约,具有潜力的中小科技企业也成为重点扶持对象。
一家智能制造应用企业的畅想
戴上头戴式VR(虚拟现实)眼镜就能在全球任何一个角落控制工厂里的机器运转,通过不同订单情况调整机器的速度与工艺流程……在海立方科技园内,上海乾庾智能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张志勇正在研究远程机器人“数字孪生”的工业应用——利用物理模型、传感器更新、运行历史等数据,集成多学科、多物理量、多尺度、多概率的仿真过程,在虚拟空间中反映实体装备的全生命周期过程。这套设备已经面向企业和高校培训应用:对企业来说,最直接成效是成本控制;对于员工来说,不再需要用真实的流水线来训练业务的熟练度,通过VR方式就能对工厂生产的每一个流程进行预演。
张志勇是第一代参与机器智能化研发的“机器人”:19年前,他曾在国家863重点项目和国家973重点项目中利用计算机算法将整个产线的效率提升12倍,从传统的机械臂到协作机器人、人型机器人到搭载了人工智能模块的复杂机器人,他钻研智能机器人应用的各项技术,获得了14项实用新型专利、5项发明专利、1项外观设计专利,找到了值得自己一生去深耕的领域。
上海乾庾智能科技有限公司从事人工智能机器人的研发,张志勇最看好的就是5G时代之后远程控制流水线的前景。“实现中国机器人领域弯道超车需要‘多点开花’,在不同的方面先行探索。”他所布置的机器人生产线应用于上汽等多家公司,生产线电池组的密封技术得到不少新能源汽车企业的欢迎,但他仍然不断进行着科研探索,希望能做成无人化远程流程线,尽自己所能推广智能机器人的应用,为我国制造行业实现自动化、智能化贡献力量。
临港新片区挂牌后,乾庾的公司业务也不断增长,张志勇觉得产业政策、人才住房政策、税费政策将是日后公司发展的重要支撑,公司正考虑在临港租赁新的智能化厂房,而员工在享受政策红利的同时也憧憬着新片区能诞生更多智能装配的新应用。张志勇说,“临港让致力于推动智能制造应用的企业拥有更多的畅想。”
一个企业沙龙的能量
每周三下午的上海临港科技创业中心“518”沙龙受到了企业的欢迎,这一面向所有企业开放的共享平台每次都有一个主题,进行项目路演,企业家、投资人和政府职能部门共同探讨、碰撞,对接各种创业和科技的资源。
截至目前,“518”已经举办了20多期,有法国企业来临港调研时“路过”参与了这样的直面探讨,之后就表达了想留在临港的意愿,还有更多中小企业找到了投资方以及合作途径。
罗伯沃茨是一家有着德国基因的无人驾驶公司,德国公司早在2006年就开始了无人驾驶的研究,中间尝试过多种产品类型,包括清扫车、观光车、货车等各种场景的应用。在“518”活动中,罗伯沃茨机器和同在临港的环保企业达成了无人处理垃圾的初步合作意向——通过在现有车辆上加装“无人套件”实现一定危险作业区间的无人处理和运输,围绕实际商业落地可能,未来公司还将尝试清扫车的无人业务。
上海临港科技创业中心于2009年由上海市科委发起成立,是以智能制造为产业特色的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目前中心一期已经全部“满员”入驻,二期入驻企业也已经达到七成,共有1200多家企业在这一平台进行孵化。
临港科创总经理屈林表示,临港新片区发展势头良好,从表面上看,马路上的车多了,滴水湖畔跑步的年轻人多了;从深层次看,创新的要素在向临港集聚,有很多创业的资本、创业的人才、创业的项目汇集在临港地区。
“现在有不少大型国企落户临港,为小微企业提供了很好的创业平台、产业支撑。”屈林表示,临港新片区发展进程中既需要“高大上”的产业龙头企业,也需要广大的中小微初创企业。在临港产业政策的扶持下,更多小微企业能用上相对低价的创业场所,降低创业者成本;临港也关注生活需求,力争为创业者提供有力的后勤保障 ;同时,针对不同阶段的创业需求,为青年创业者提供个性化的服务,整合多方资源。
一批基础平台的目标
在政策的引领下,一大批基础科研平台在临港建立,众多龙头企业落户临港。“临港亟须一个能够促成智能制造相关技术、产品或科研成果参与展示和交易的平台,从而打通科技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推动科技创新成果就地转化。”随着临港新片区产业地图、产业政策的发布,以及人才、税收、产业集聚、城市服务等政策的出台,临港科技城“当家人”、上海临港科技创新城经济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陈炯有了新期待。
“人工智能是当下首要引进的重点产业,尤其是延伸出来的智能网联汽车、工业互联网、芯片研发和设计等产业分支。”陈炯表示,科技城现有的产业发展主要依靠建立大的基础平台,比如与上海交通大学合作成立的上海智能制造研究院就是首个案例。此后,临港科技城还与中科院上海分院合作建立“上海脑—智工程”平台,吸引了包括寒武纪、地平线在内一众企业落户。近年来,临港科技城不仅与中国信通院等大机构合作,也通过科技城自身的海洋科技平台,吸引、培育了“彩虹鱼”、水下机器人等研发公司和项目。新片区的挂牌也进一步促进了临港不同层级、不同细分领域的产业平台相互打通,激发更多产业潜能。
“增设临港新片区后,科技城就决定要在原有产业基础上着力打造新片区核心产业的技术策源地。”陈炯表示,临港科技城基于临港地区的产业特色,着眼科技成果的转化。对新片区聚焦的人工智能、集成电路、航空航天、生物医药等四大产业,科技城都将持续着力于这些核心产业的科技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建设。
作者:文汇报驻临港记者祝越
编辑:朱伟
责任编辑:徐晶卉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