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医院隔离病房内,护士正在读取患者体温。
对36岁的王明来说,这个本命年的开局有些坎坷。大年三十,还在湖北省随州市老家的他,与妻子发生了一次难得的争吵。眼看疫情一天天变化,心焦的妻子想连夜赶回上海,而王明却觉得,“难得回来一次,‘年夜饭’总归要吃的。”此次争吵以妻子的妥协告终。第二天上午,王明带着一家四口迫不及待地坐上了返沪的私家车。等待他们的,是即将开始的为期14天的居家医学隔离观察。
“嘀铃铃……”,一阵急促的门铃声响起。夜已深,时针指向11点,奔袭了近1000公里的王明一家疲态尽显。王明强打精神开了门,来人是虹口区凉城新村街道的一位社区民警。“半小时就到了,还是大晚上。”聊起这位民警,王明至今依旧觉得是“神速”。“从哪里回来的?途中经过哪些地方?身体有什么不舒服吗?”民警迅速地将一个个关键问题抛出,王明也一一如实作答。
这位民警的到来,没有让王明害怕,反而觉得自己更安全了。“上海的社区防控措施做得这么到位,相信疫情很快就会过去的。”虽然新闻媒体对疫情的报道铺天盖地,但王明还是挺乐观的。
图为社区每个门洞入口,都张贴了防控疫情、要求小区外来人员及时上报的通知。
大年初二一大早,居委会工作人员便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生结伴上门。为了不打扰还在梦乡中的孩子,他们选择先拨打了王明的手机。对这个温暖细节,王明至今都记得很清楚。工作人员为王明一家带来了体温计、口罩和消毒粉。“36.7度,体温正常。”医生的一句话,释去了王明一家的担心,签好承诺书,他们便正式开始了居家隔离生活。
对王明一家来说,这个春节没有往年热闹,这是肯定的。不过,他们也有额外收获。今年是他们第一年全家在上海过春节。10岁的儿子天天依旧每天会问一声,“爸爸妈妈,我们什么时候能出去玩呀?”得到否定的答案后,小男孩倒也懂事,不会大哭大闹,就乖乖在家写作业或是听一会儿最爱的奥特曼故事。还在上幼儿园的弟弟小伟则专心于自己的玩具小天地,偶尔跟哥哥再嬉闹上一番。好动的男孩们没法再像在老家一样跳绳,王明将哥俩的这项运动项目改为了俯卧撑,效果倒也不错。
大年初九,居家隔离观察期已过去大半,王明一家人决定包一次饺子。上午8点半,王明将家里消毒好的垃圾袋悄悄放在门口,并将社区工作人员已代为采买好的食物取进家门。由于有大把时间可以消磨,王明与妻子选择了自己做饺子馅儿。没有选择太特别的,就是平日里最受孩子欢迎的韭菜鸡蛋和白菜猪肉馅。食物的香气勾起了哥俩的兴趣,他们也从自己的房间里跑出来,给父母打起了下手。
吃饭、写作业、听故事……对孩子们来说,除了“不能出门”,似乎跟往常也没有太大区别。但王明与妻子每每刷到新闻时却还是止不住的后怕。他们常常会想,要是一开始不回去就好了,或是要是再晚一点回来该怎么办。
被问到隔离期结束后最想干什么,王明说,“就想在自家小区花园里绕上一圈”。今年春节期间,上海天气不错,出现了好几个适合“晒日头”的大晴天,王明一家眼馋许久。此次疫情让这位向来大大咧咧的鄂北汉子也留下了许多“后遗症”。比如,不敢再让孩子们去人群聚集的地方、每顿饭前必须洗手。
(应采访对象要求,文中皆为化名)
【记者手记】自愿“禁足”14天,暖心的“小巷总理”是他们最坚实的后盾
连续14天待在家里不能出门,这是许多人未曾有过的体验。但在这个春节,为了更多人的生命健康,有一群人却主动签下告知承诺书,自愿“禁足”14天。
狭窄的空间、有限的娱乐方式,在长达近半个月的时间里,他们连“放个风”的时间都没有。本就焦虑的心情,随着一天天增长的疫情确诊案例,逐渐升至顶峰。
图为一名居委干部每天上门为居民代购蔬菜并倒垃圾。
这份焦虑的心情随着居委会干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护人员的到来有所缓解。送菜送饭送快递上门的上海居委干部成为今年春节热议话题。每天跑出跑进、跑上跑下,他们一项项划去居家隔离户的“代购清单”。一位基层居委干部曾告诉记者,居家隔离户能顺利解除隔离,他们更高兴。因为这意味着,作为“密切接触者”的他们也安全了。
疫情当前,“小巷总理”们纷纷站到社区防护一线。一个口罩、一件雨衣,这就是他们全部的“防护家当”了。对于这些居家隔离14天的居民们而言,为他们奔忙的居委干部正是这个特殊时期的力量来源。正是因为有了“小巷总理”们的辛劳付出,才使得他们更加坚定,“好好待在家里,既是为了自己,也是为了大家的安全”。
作者:王嘉旖
编辑:王翔
责任编辑:钮怿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