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松江区有关部门协调专业合作社网络卖菜,基本无接触的网络渠道成为不少市民的买菜首选。
疫情防控,对上海这座超大型城市而言,无疑是一次“大考”。城市运转环环相扣,一旦某一环节不慎脱节,就会产生一系列不可想象的连锁反应。对扼守着上海西南门户的松江区而言,这一压力之大,不可言喻。
处在全市“前哨”位置的松江区,对此次疫情防控阻击战的嗅觉十分灵敏。辖区内上海大胜卫生用品有限公司是本市复工最早、响应最快的口罩生产企业;“小巷总理”郑丽娟从有序流动、有效管理的要求中,品出的“味道”是线上线下双管齐下,牢牢守住“社区阵地”;就连普通百姓尚未聚焦的垃圾收运、处置环节,松江区绿化市容管理局也形成多套“作战方案”,将垃圾袋颜色、垃圾装载率这些细枝末节都一一考虑在内。
松江区委书记程向民表示,要把疫情防控作为当前最重要的政治任务来抓,坚持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持续强化属地防控、社区防控、群防群控,以必胜的信念打赢这场疫情防控阻击战。下一步,将坚持精准科学施策,统筹好疫情防控与城市运行和经济发展大局,分类分批有序推动企业复工复产,出台相关政策支持企业渡过难关,不断提高城市治理能力和水平。
迅速开启口罩生产培训“速成班”
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打乱了这个春节的节奏。在关键防护物资口罩供不应求的时刻,位于松江区的上海大胜卫生用品有限公司复工最早、响应最快,在口罩保供应、稳价格中发挥了关键作用。
1月21日,新春佳节已近在眼前。此时,大胜公司已经放假,工人们也已陆续离开。在这阖家团圆的时刻,媒体上不断刷新的新冠肺炎疫情通报,却让董事长吴胜荣心中隐隐感到不安。
经历过非典(SARS)疫情的他知道,疫情一旦爆发,防护用品必然紧缺,首当其冲的就是口罩。“情况可能会很严重,下一阶段国家需要的口罩量一定很大。”吴胜荣说。
图为工人正在加紧生产口罩
然而,要恢复生产,人手紧缺是必须迈过的第一道坎。为此,吴胜荣和妻子第一时间召集所有在沪员工,假期留守的保安、司机、食堂师傅一个都不落下。人员到位后,大胜公司迅速开启口罩生产培训“速成班”。就这样,恢复生产的“集结号”顺利吹响,一支多岗位员工参与的“冲锋队”宣告成立。在全市17家口罩企业中,大胜公司是复工最早、响应最快的一家。
社区防疫工作绝不能搞“一刀切”
2月10日起,沪上部分企业开始复工,一些人口导入型社区因此防疫压力陡增,广富林街道保利西子湾小区就是其中之一。在该小区3359户居民中,外省市人员占比高达80%。此外,已开业的周边48家商业店铺也给社区防疫带来不小挑战。
面对庞大的人员排摸工作,西子湾社区党支部书记郑丽娟总结出了一套既直观又实用的“色条标识法”,红色为应急色,黄色为预警色,白色为安全色,方便工作人员在短时间内抓住重点,减少重复劳动。
为确保居家隔离人员管控到位,西子湾专门成立了“一对四”工作小专班。一名隔离人员对应着街道、居委会工作人员以及社区医生、社区民警各一名,每位工作小组成员各司其职。
图为居民凭借居委会发放的凭证购买口罩
经验丰富的郑丽娟深知,在情况复杂的居民区,防疫工作绝不能搞“一刀切”。在口罩预约登记这一环节,她将线上线下工作结合得淋漓尽致。针对年轻人多的特点,西子湾小区在全街道率先实施线上登记为主、线下登记为辅的口罩预约方案。郑丽娟告诉记者,口罩配额数80%用于线上登记,20%用于线下登记。“这是为了充分发挥配额的杠杆作用,鼓励居民线上预约。”她说,剩下的20%主要是为了照顾不擅使用手机的社区老人。
生活垃圾收运处置细致规定
在这场疫情防控阻击战中,安全处理好隔离人员的生活垃圾至关重要。针对定点医疗机构、集中观察点、居家隔离观察点等场所,松江区派出14家环卫专业企业、20辆环卫专车、48名专业人员专门收运,再由天马生活垃圾焚烧厂负责焚烧处置,严格执行专人专车专运。特殊时期,“特殊办法”。松江区绿化市容管理局为定点医疗机构、集中医学观察点生活垃圾收运处置出台了一项特别规定:纳入医疗垃圾管理范畴之外的其他生活垃圾,由环卫专车、专人收集和运输,直送天马生活垃圾焚烧厂并尽快安排入炉焚烧。
图为工作人员正在收运居家隔离点(户)生活垃圾
而居家隔离观察点(户)生活垃圾收运处置也有具体到装载量的一系列细致规定。在垃圾袋使用上,专门发放黄色专用垃圾袋,并要求每袋装载不超过四分之三,须用消毒溶液喷洒后扎紧袋口,放在屋内。街道会派专人每天上门收集,之后驳运至小区专用桶设置点位密闭储存或直接装车运输。
这一具体到细枝末节的严格规定,不仅体现在收运环节,后面的作业环节、处置环节也均是如此。当垃圾运输至生活垃圾焚烧厂进行末端处置时,厂里也要对进厂专用车辆进行严格管理,包括尽量减少停留时间、设置专用通道等,所运垃圾则及时予以焚烧。
■记者手记
松江办法哪里好?全靠基层“治理力”
许多人将此次疫情防控阻击战比作是一场与病毒的赛跑。防疫形势严峻,稍不留神,疫情就可能偏离目标。“敌人”在全速向前,而我们却需要静下心来,仔细预判下一个“赛点”,继而转化成实实在在的行动力,赢得战“疫”主动权。
注意到疫情一天一变的上海大胜卫生用品有限公司董事长吴胜荣,凭借他多年的从业经验、人生阅历,准确预计口罩等防护物资紧缺的情况。之后,立马召集所有在沪员工恢复生产,甚至他自己也全身心放在生产线上。他知道,口罩紧缺时,哪怕多生产一只也好。
图为菜农正在处理刚刚从地里采摘的新鲜草莓
“小巷总理”郑丽娟在领受口罩预约登记的工作任务后,没有埋头就干,而是仔细分析每一种执行方式可能带来的影响,思考对策。她将“避免人群聚集”谨记在心,带领工作团队潜心开发出在线预约功能,甚至连线上、线下的配额比例也是考虑再三。她深知,刚性政策落到情况各异的居民区,需要更为柔性的治理手段。
松江区绿化市容管理局在接到任务时就预判到,定点医疗机构、集中医学观察点的垃圾收运、处置需要“特殊办法”。特殊时期,他们根据不同单位、机构的特点,出台了一系列可具体实施的细则。从垃圾袋颜色到装载率都一一详细规范,收获的是百分百的执行率。
这场与病毒的赛跑,考验的是这座城市基层一线各个环节的精细化“治理力”,也就是说,预判力、创造力、执行力缺一不可。从这个角度而言,松江区基层摸索出的防疫办法与经验或许可以为其他地方参考借鉴。
作者:王嘉旖
编辑:单颖文
责任编辑:朱伟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