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爱转发微信的丈母娘,催生了一个“线上谣言粉碎机”志愿服务项目。
没错,这正是疫情之下,来源于生活的一个真实故事。
李磊,全国青联委员,也是公益组织“益社公益文化发展中心”的发起人。疫情期间,家中老人在微信群里转发各种未经证实的信息,李磊忙不迭给丈母娘“辟谣”时转念一想:这应该是不少老年人的“刚需”。于是他立刻招募来十多人的团队,启动了在线“谣言粉碎机”项目。
他们用鼠标和画笔绘制种种辟谣“九宫格”,也顺带普及正确使用口罩、复工如何自我防护等防疫知识,转发在微信朋友圈。这样的“九宫格”图文并茂、简洁易懂、画风清新,令不少人点赞并乐于分享转发。
不过随着各类官方媒体信息发布更新及时,近期这样的“辟谣”需求渐渐少了,“疫情总有一天会过去,希望我们的辟谣小组也不再被需要”,当然线下的志愿服务继续在线,李磊说,5日学雷锋当天,团队小伙伴们还要继续线下值守并参与义务献血。
“费流量”的长图被卡,最终锁定九宫格
疫情爆发之初,网上各类信息芜杂,特别是老年群体刚学会用智能手机、上微信,喜欢转发各类消息,加上他们憋在家,不知道外面的情况,就很难辨别真假,容易被谣言煽动。
一月底,益社线上辟谣小组正式上线,李磊和另外两名志愿者有序分工。
而辟谣的形式也是再三尝试筛选的。起初,他们将辟谣内容做成纯文字,但传播效果并不好。随后,将文字配图做成图文并茂的长图,但没想到年轻人喜爱的形式到了老年人这里却因“流量费钱”而卡壳——很多老人舍不得流量,不愿意转发,达不到传播效果。
最后,他们想到了人人都爱的“九宫格”。
为了制作好看的九宫格图片,扩大影响力,李磊启动了线上招募。很快,经过遴选,十多名各怀所长的志愿者集聚而来,插画师、美术老师、高中生、外企白领等等,分别形成了选题组、文字组和设计组。
每天,大家分头去搜寻谣言,针对谣言的具体内容再去主动采集来自正规渠道的信息,然后有人撰稿、有人配图,大家用微信群会议的形式开展沟通交流,定下一个主题,形成初稿后大家再讨论、修改。“辟谣九宫格”成品出来后,大家再各自分发在自己的朋友圈、家庭群、社区群、同学群、同事群……
从“来一个拆一个”到主动推送科学防疫知识
“实战”中,谣言粉碎机还给谣言“编列”:有的属于信息不全、断章取义,有的张冠李戴,还有的可以散播恐慌,别有用心。从一开始被动“来一个,拆穿一个”到后来,小组成员们开始主动推送正能量内容和科学防疫知识,让谣言不攻自破。
十多名志愿者手头共有100多个微信群,涉及学生群、工作群、亲友群、网购群、业主群等等,覆盖的年龄层次、区域很广,只要我们主动推送,别人再转发,效果就会达到指数级。
比如,在元宵节,团队制作了“致敬在一线奋战的你们”系列九宫格;在情人节制作了“隔离病毒不隔离爱”系列;当下,复工复业高峰来临,小组又专门做了复工期间的防护指南;考虑到不少创业者对政府出台的28条政策比较关心,小组成员又开始提炼关键词。
从一开始的纯粹辟谣,到变成线上正能量的倡议者,这些九宫格发布后得到了很多人点赞、纷纷转发。
李磊特别强调,他们的产品对大家共享,欢迎转发,为了达到传播效果也从未要求注明出处。
还有个意外,很多志愿者反映:“辟谣九宫格”给年轻人和老年人之间也增加了一个沟通交流渠道。“父母、长辈们接受信息的渠道比较有限,而这样通俗易懂的方式,比单纯的语言文字交流效果要好很多,让他们能安心宅家抗疫。”
作者:顾一琼
编辑:唐玮婕
责任编辑:戎兵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