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显示,上海是全国老龄化程度最高的地区,如何应对人口老龄化是成为一个难题。为了给现有的养老服务体系提供法治保障,市人大今天举行养老服务立法启动会。
在此之前,上海已经有两部涉老地方性立法。其一为2016年5月1日实施的《上海市老年人权益保障条例》,主要内容包括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为、老有所学、老有所乐;其二则是2014年6月1日实施的《上海市养老机构条例》,这是全国第一部专门规范养老机构服务的地方性法规。
人口老龄化怎么破题?
上海正面临着人口老龄化的趋势,而这也对失能失智等刚需老年人的长期照护服务提出了要求。市民政局副局长蒋蕊提出,本次养老服务立法应该聚焦失能失智老年人群的长期照护。蒋蕊提供了这样一组数字:2018年底,全市户籍老年人口503.28万人,人口老龄化率达到34.4%,按照本市老年人失能率8%-9%测算,失能老年人口约为40至45万。
“随着本市老龄化不断攀升,失能老年人数还将增加,这需要我们在设施、服务、政策、环境等方面提前做好准备。” 关于长期照护的任务,已经从国家层面的政策制度予以了明确。2019年下发的《国家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中长期规划》中,便将长照制度作为我国到2050年“提高社会保障能力”的四大任务之一,与养老保险制度、医疗保障制度、社会福利和救助体系相并列。据蒋蕊介绍,国际上已经将长期照护服务体系作为养老服务中的核心内容。然而,距离长期照护的全国范围内立法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
市卫生健康委二级巡视员张梅兴建议,要明确长期护理保险评估机构和质控机构的法律地位,落实相关机构责任,确保评估机构规范管理,提高评估工作质量。同时,他还建议对计划生育特殊家庭、独生子女家庭等老年人养老服务给予政策支持,包括提供补贴、护理假。
“医养结合”成为关注重点
目前,全市共有246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01家分中心、724个社区卫生服务站和1162个村卫生室,由此形成的服务网络可以全方位为老年居民提供基本健康服务。而在141项基本服务项目中,69项主要服务对象为老年人群,工作量占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总体工作量的比重达到57%。
“医养结合”成为养老服务立法启动会上关注的重点,上海也为实现医疗机构和养老机构结合做出了不少努力。从优先覆盖老年人签约需求的家庭医生制度,到加强对老人居家医疗服务,再到推进上海市老年医学中心的建设工作等,都体现出对这一规划的重视。
“医养结合是健康养老服务的重要举措, 为完善养老服务体系提供有力支撑,立法时建议为医养结合工作提供政策引导和支持。”张梅兴还建议,可以鼓励养老机构内设医疗机构,为医疗机构老年医学学科建设提供政策支持,亦或者向为养老机构提供健康服务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提供资金和政策倾斜。
立法将体现上海特色
在养老服务上,上海已经有将近40年的经验,既解决从“无”到“有”,又注重从“有”到“优”。“上海特色”也是今天养老服务立法启动会上反复被提及的词汇。
上海养老有着丰富的事件与创新之举,逐渐有了成效。比如全国首倡的“社区嵌入式养老服务”,愈发符合市民需求。去年推出的《社区嵌入式养老服务工作指引》,对全市深化推进社区嵌入式养老服务提出标准和示范,要求全市各街镇普遍按照“15分钟服务圈”布局,实现社区嵌入式养老服务均衡、优质发展。
蒋蕊建议,此次立法可以围绕“9073”养老服务格局、构建“五位一体”的养老服务体系、深化养老服务发展的“增量”“增能”“增效”三增目标,前瞻性地提出符合未来发展方向的举措,从而提供更多有益参考。市司法局一级巡视员刘平补充道,此次立法既要充分考虑国家层面规定,吸收借鉴兄弟省市的先进做法,更要体现上海特色,用立法形式将已经推广的成熟制度确立下来,也为此后发展预留空间。
作者:占悦
编辑:唐玮婕
责任编辑:戎兵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