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临港新片区管理委员会今天对外发布了《全面深化国际一流营商环境建设实施方案》。方案将特斯拉服务模式进行全面推广,对应企业全周期进行9项营商环境创新工程,辖区企业将收获“临港速度大礼包”。
全面复制推广特斯拉审批模式
特斯拉上海超级工厂项目从2018年7月战略签约,到同年12月获得施工许可,仅用了5个月。特斯拉上海超级工厂项目一期工厂包含四个联合厂房以及周边的生产设施,涉及施工许可证共九张。开工之后,临港新片区管委会探索了“主线容缺后补”的办法,缩短走流程的硬时间,使整个审批环节节约了近3个月。
今后,临港新片区管委会将充分利用特斯拉审批成功经验,全面复制推广特斯拉审批模式,将取得土地、项目立项、方案批复、多图联审、工程规划许可证、施工许可证等环节作为主线,将环保、交通、交警、水务、绿化、民防、消防等作为辅线,双线并行开展审批工作,结合临港新片区改革需求和企业诉求进一步扩大适用范围,优化审批路径,提高审批效率。
在审批管理流程上,管委会探索做好4个“减法”:
·在办理接口方面,延伸主线覆盖范围,将项目准入至竣工验收环节均纳入主线,同时将审批、验收服务流程统筹集成到一个接口,方便项目主体统一办理。
·在申报事项方面,在主线探索实行“容缺后补”机制,对非关键要件“容缺后补”,批后由项目单位限时补齐;在辅线充分跨前服务,适度取消前置,将部分评估事项以“告知承诺”方式进行批转。
·在审批流程方面,调整审批权限向一线办事窗口倾斜,做到大部分事项可由两个层级完成;解锁部分主线事项的前置条件,主辅并行开展审批,并按照新模式,主辅分开形成流程图,并制定各节点流程表。
·在建设收费方面。对能纳入价格机制平衡的外配套建设费用,一律不再向用户收费;对暂无法纳入价格机制平衡的外配套建设费用,加强成本调查监审。对于供排水接入小型项目,继续推行免费实施外线接入减负政策。
此外,新片区管委会还将在审批服务一体化体上做“加法”:定制全流程审批服务套餐,深化服务专员机制,在项目流程、进度、技术、专项等多个方面实行全流程跟踪服务。
聚焦企业全生命周期,打造9项营商环境创新工程
围绕企业全生命周期,临港新片区管委会重点聚焦企业设立、涉外法律、人才服务、国际贸易、资金流动、基础设施配套、减负降税、创新创业等方面实施一批创新工程,作为营商环境建设的重要抓手;同时深化“一网通办”,做好政务服务工作,为企业当好“店小二”,全力服务企业发展。
1、试点商事主体登记确认制,实现企业设立极简注册
探索实施商事主体登记确认制,以申请人信用承诺为基础,推进材料清单标准化、办理流程电子化、登记审查智能化,登记机关对申请人提交的登记材料实行形式审查,审查通过后即时予以登记确认,企业设立登记的行为性质从行政许可改为行政确认,将主体资格和经营资格相分离。
探索试点住所和名称登记告知承诺制,提高企业核名一次性通过率。推行开办企业全程无纸化登记,建立与商事主体登记确认制配套的商事登记撤销制度。加强事中事后监管,完善信用信息公示,强化日常监管与协同机制,对市场主体实行全链条信用监管。
2、创新国际化法律服务,实现国际商事纠纷顺畅解决
创新完善国际商事审判体制机制,强化对国际商事纠纷的司法管辖。探索国际商事审判案例指导制度,维护生效裁判的权威性和公信力。依法保障离岸交易纠纷当事人自由选择适用外国法律或者国际商事通行规则、商事惯例的权利。加强国际商事纠纷审判组织建设,建设涉外商事纠纷“诉讼、调解、仲裁”一站式解决机制。加快上海国际商事法院落户,依法对与临港新片区相关的跨境交易、离岸交易等国际商事交易行使司法管辖权。积极争取亚太仲裁中心落户,吸引国际仲裁中心业务机构集聚,打造高水平的涉外法律服务体系。
推动建立健全与市场主体信用相关的司法大数据归集共享和使用机制,加大守信联合激励和失信联合惩戒工作力度。依托大数据平台等重要工具,增强对严重违法、失信企业的信用威慑。加强信息化建设,推进信息技术与审判业务、司法公开、司法便民的深度融合,创新推进智慧法院建设。健全完善金融审判体制机制,妥善化解各类跨境金融纠纷。建设与临港新片区相适应的社会信用体系。
3、创新国际化人才服务,实现人才就业便利高效
提供更便利、更开放的外国人才引进政策,建设集聚海内外人才开展国际创新协同的重要基地。进一步提升出入境和停居留便利,试行口岸电子签证,企业邀请来华的外国人通过网上申办口岸签证,持上海口岸签证机关签发的口岸电子签证自上海口岸入境;完成建设外籍高层次人才永居申办新机制,对符合认定标准的外籍高层次人才,管委会推荐直接申请在华永久居留,并缩短审批时限;在临港新片区内的单位连续工作满4年、每年实际居住不少于6个月的外国人可申请在华永久居留;外籍人才可办理最长5年的居留许可,满三年后符合一定要求可申请在华永久居留。落实境外人才个人所得税税负差额补贴免税政策,降低境外人才实际税负水平。降低进一步放宽现代服务业高端人才从业限制。切实解决引进人才办理居住证期间子女入学问题,合理解决外籍高层次人才子女的国际教育个性化需求。
吸引海内外优秀人才创新创业,释放人才新政效应。设立留学人员创业园,吸引在海外留学取得硕士及以上学位的留学人员、或取得全球高水平大学本科以上学历的优秀外籍高校毕业生带项目、资金、团队入驻。围绕重点产业,将创业孵化和成熟项目引进相结合,提供人才出入境、住房、落户、商事登记、税务登记、创业辅导等方面的“绿色通道”服务。
4、创新国际化跨境贸易服务,实现国际贸易高度自由化、便利化
建设高能级全球航运枢纽,完善多式联运集疏运体系,打造以洋山深水港为中心的国际物流枢纽港,增强国际中转集拼枢纽功能。建设高能级功能性平台,推进跨境贸易促进平台建设,推进进口汽车保税展示及检测、探索汽车改装,推进口岸冷链等平台功能,加快推进大宗商品、上海天然气定价中心、临港新片区能源交易中心、全球维修等各类平台经济项目落地,完善总部经济政策支持体系,打造全球资金、信息、货物等贸易要素的供应链管理中心。
推进服务贸易自由化,推动商业性服务、通信服务等服务贸易新兴领域创新,支持外贸综合服务企业利用互联网和大数据技术,为中小企业提供外贸综合服务业务。优化货物状态分类监管措施,给予企业信用实现分级管理。培育高能级航运供应链综合服务商,推动国际船舶管理企业外汇、税务、通关经营便利化。
5、创新跨境金融产品和服务,实现在岸业务和离岸业务统筹发展
加快落实人民银行、银保监会、证监会、外汇局和上海市人民政府联合发布的《关于进一步加快推进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和金融支持长三角体化发展的意见》。与国际通行规则对接,加快推动跨境资金收付便利化,支持区内银行在“展业三原则”的基础上,凭收付款指令直接为区内优质企业办理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业务,直接办理外商直接投资、跨境融资和境外上市等业务下的跨境人民币收入在境内支付使用。支持金融机构在依法合规、风险可控、商业可持续的前提下,参照国际通行规则为企业和非居民提供跨境发债、跨境投资并购和跨境资金集中运营等跨境金融服务。在临港新片区内探索取消外商直接投资人民币资本金专用账户,探索开展本外币合一跨境资金池试点;试点开展境内贸易融资资产跨境转让业务。
积极探索适应新形势发展和临港新片区功能定位的外汇管理体制机制,打造以“离岸金融结算中心”为核心的产业集群。鼓励跨国公司在上海设立全球或区域资金管理中心等总部型机构。借鉴国际成熟的做法和经验,推动“沙箱监管”机制在金融创新中的运用,创造更宽容、更开放的监管环境,打造跨境金融创新“试验田”。
6、创新国际化税收服务,实现新片区企业减负降税
积极与国家、市有关部门对接,尽快落地新片区重点产业税收支持政策,对新片区内从事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生物医药、民用航空等重点产业关键核心环节的企业,给予15%的企业所得税支持。完善启运港退税政策,优化监管流程。加快推进国际船舶进口关税和增值税优惠政策细化落地,完善国际船舶登记制度。
实施“无税无票不申报”制度,创新税收征管模式,对当期无应税收入且未做票种核定的小规模单位纳税人免于办理部分税种的申报纳税。试点本市分支机构属地征管,对本市生产型企业注册在临港新片区的分支机构,允许其独立领用发票,对除企业所得税外的其他税(费)种在分支机构注册地申报入库。深化离境退税试点,积极推动商业企业备案纳入退税商店范围,支持开展离境退税“即买即退”便利服务试点。建立税务“首席联络员”制度,对重点企业明确大企业联络员,实现税企双方点对点直连。推进预约办税,通过互联网端多渠道提供预约办税服务。推进协同治税,与政府职能部门协调,同时通过行政服务中心、邮政网点、银行、产业园区等多渠道,提供税法宣传、纳税咨询、涉税业务办理等一体化纳税服务。做好税收政策的宣传和辅导,严格落实各项国家减税降费政策和本市确定的减轻企业负担措施。
7、创新国际化创新创业服务,实现良好创新创业、技术交易环境
全面完善优化高新产业和科技创新的智库建设,联动国际一流机构或行业专家,构建高端专业智库服务体系。高水平建设创新载体和平台,加快建设无人驾驶和智能网联汽车测试基地、人工智能超算中心、化合物半导体研发平台等近20个高质量的科技和产业创新平台,提升科创支撑能力。启动建设国际数据港,推动国际互联网专用通道建设,形成数据跨境流动的创新案例。统筹并支持高校科技园、众创空间和孵化器等项目建设,支持创新创业大赛等活动,营造良好的高新产业和科技创新生态。
加快推进国际跨境技术贸易平台建设。结合区块链技术,构建跨境技术贸易网上平台。推进海内外技术生态圈建设,将贸易系统覆盖范围辐射至日本、韩国、美国、英国、香港及长三角地区,形成国际合作交易要素海量数据库和生态圈。推动建立跨境技术交易联盟组织,为国际技术贸易仲裁提供专业咨询服务。设立外汇自由兑换基金池,建立“科创板及国际上市企业培育库”,解决跨国技术贸易换汇难问题。
8、创新配套接入一体化服务,实现基础设施建设迅速接入
编制电力发展专项规划,定制电力服务专属卡和电力季度业报。实现在建项目“全天候”、“全要素”、“全过程”在控;不断提升运营项目供电可靠率。结合客户用能需求,大力推进综合能源改造。开展实施涵盖冷热电多种能源协同供应、节能改造和系统级综合能效提升服务、分布式光伏电站、用户侧储能、分布式能源智能微电网、生物质热电联产、新能源汽车充电站等项目,为区域内园区、企业、公共建筑、市政照明、公共交通等提供综合能源方案。
进一步优化用户申请供排水接入时间,在上海市现行办理时限要求的基础上进一步压缩;对于市住建委确定的低风险产业类项目取消现场踏勘环节,纳入施工过程中的联合监督检查,办理时限不超过6天。发挥供排水一体化运营的体制优势,通过主动跨前,优化流程,将“工作日”向“自然日”推进延伸。
9、深化“一网通办”,推进政务服务赋能提效
继续深化一体化信息管理服务平台中的政务服务功能。尽快实现集中授权后的审批服务事项100%可全程网办,创建一批“零材料”事项。推进线上线下高度融合,打造“一网通办线下自助服务区”。借助一体化平台为市“一网通办”先行先试,再造以企业为中心办成“一件事”的业务流程。以“一网通办”和一体化平台为载体,做好政务数据和市场主体数据的归集、管理和共享,进一步简化、优化审批流程,提升政务服务“网购”体验,进一步提高企业的获得感和满意度。
作者:文汇报驻临港记者祝越
编辑:顾一琼
责任编辑:戎兵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