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海外疫情的蔓延,防输入成为眼下疫情防控的关键。在这场疫情防控阻击战中,为破除语言障碍,杨浦区江浦路街道的“洋女婿”、“歪果仁”们纷纷被动员起来,成了社区志愿者。
“日本女婿”回国了!“四人小组”随时待命
3月8日晚上9时,由大连路居委会主任宛春强、社区民警、社区医生、外语志愿者组成的“四人小组”在小区门口的停车点严阵以待。原来,1小时之前,宛春强就接到已在机场驻扎的街道工作人员的信息。住在大连路居民区的“日本女婿”市川**乘坐“名古屋—上海”的航班回国了。
“我们已经提前上门了解过他的家庭情况,告知了居家医学观察相关责任义务。他的夫人和丈母娘十分配合,主动搬离小区,等待市川先生回来以后,进行居家隔离。”大连路居委会主任宛春强介绍。“做登记、量体温、发放多语种告知书、解释相关的隔离政策是我们必须的流程之一。我们也会马上建立一对一的微信好友关系,在线上给予他后续日常的帮助。”
全天候值守待命,“24小时”在线
“我们的防控标准仍然不放松,防控等级不变。”大连路居民区党总支书记秦珏说:“街道安排每日双人值守,居委落实书记责任制。针对输入型的‘歪果仁’,我们特别募集了会不同语种志愿者组成外语志愿者队伍协助攻克语言关,工作人员保持24小时通讯畅通,随时做好人员接收的准备。”
社区志愿服务中心在收到防控境外疫情输入的工作要求后,第一时间启动三个“一”的外语翻译志愿者队伍筹建工作:发布一条外语翻译志愿者招募令,成立一支外语翻译志愿者队伍,落实一张外语翻译志愿者排班表。在通过各种渠道发布外语翻译志愿者招募令后,24小时后,经过筛选和初步培训,已成立一支16人的线上、线下外语翻译志愿者队伍。同时,落实一张以小时为档的翻译志愿者排班表送抵一线部门,等候前线随时到来的上岗指令。人性化排班表充分兼顾了志愿者的工作生活和志愿服务,优化了志愿者的工作时间,提高了志愿者投入志愿服务的积极性,保证了翻译志愿者队伍“召之即来,来之能战”的战斗力。
便捷化语言沟通,“远程系统”准备就绪
“我们配备了英语、日语、韩语及个别小语种的‘技术支持’志愿者,但考虑到有的志愿者路程较远,来回不方便的问题,我们预先学习使用微信语音、facetime等一系列手机视频音频软件,也都下载了多个翻译软件。”大连路居委会主任宛春强说:“我们在排查中,和一名希腊籍‘歪果仁’交流过,他十分配合我们的填表登记等工作,志愿者用简单的英语和他交流也十分顺利。”
除此之外,居委会给居家隔离的居民家庭配备了“云监控”系统,安装了智能门磁,一旦隔离人员打开家门,这个“远程系统”就会推送警告到“一对一”服务的人员手机上。居民如果有正常需求开门,可以通过二维码,用简单的文字远程报备。“比如,这几天市川先生需要开门拿夫人送来的饭菜,或者我送给他的快递,都只需要运用远程程序即可完成非接触式的传递服务。”负责市川先生一对一微信服务的志愿者介绍。
多渠道宣传告知,公告栏、微信群统统到位
“在小区内、楼道口、居民门口、电梯内的公告栏上居委会都张贴了告示,配合多语种的传单,帮助社区内境外、来沪的居民更好的了解居家观察的相关事宜。”大连路居民区党总支书记秦珏拿出手机,展示了好几个微信群。“我们基本能掌握小区内境外返沪人员的动向,在楼组长群、业委会群等微信群里都发了公告,排摸居民的境外返沪情况,好多热心市民为我们的工作提供线索。”
据统计,江浦路街道目前共接收13位境外返沪人员,根据杨浦区有关工作要求,街道制定工作方案,细化工作流程,压紧压实主体责任,精准防控和精细服务双推进,硬核温情两不误,坚守社区防控最后一道防线。
作者:王嘉旖
编辑:祝越
责任编辑:顾一琼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