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宁区虹桥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医务人员分成多个小组,每天上门为居家隔离的境外返沪人员测量体温,询问健康状况。 本报记者 袁婧摄
“感谢您的配合!虹桥街道带您回家!Thank you for your cooperation.Hongqiao Subdistrict will bring you back home.”每接到一位居民,“虹桥街道入境人员接送工作队”的工作人员第一时间便会送上这句问候。
外防输入,是当前疫情防控工作重点之一。为此,上海启动了入境人员落地后无缝衔接的“三大闭环”管理。长宁区是上海境外人士居住密度最高的中心城区,辖区内虹桥街道境外居民达2.6万人,有着“小小联合国”之称。针对外籍居民来沪工作比例高、举家来沪比例高、租赁居住比例高的特点,虹桥街道在市区“规定动作”基础上,聚焦实时信息排摸、多语种宣传告知,刚性管理与柔性服务保障并重,扎实推进境外人员防控服务全程管控、全程闭环。
无缝衔接,确保将居家隔离者“护送到家”
面对境外新冠肺炎疫情持续蔓延,以及辖区内外籍居民多的特点,虹桥街道主动将关口前移,组建了“虹桥街道入境人员接送工作队”,由6名队员及2名司机组成,分成3个工作小组,24小时轮流值守。
入境人员送抵区集中疏散点后,工作队便从区航站运送队手中接过接力棒——符合居家隔离条件者,工作队会将他们转送到各自居住的社区,真正“护送到家”。
“住在虹桥街道的入境人员占比接近长宁区总入境人数的一半,队员们一天最多接了10车将近70人。日夜颠倒的工作确实很辛苦,大家平均一天的休息时间只有5个小时。”队长周领介绍。
不仅如此,由于入境人员普遍行李较多,大家还要穿着防护服帮忙搬运,一场护送后,防护服、靴子、护目镜中,几乎能“倒出水来”。
这些辛苦在周领和队员们看来“并不算事儿”。另一桩让他们犯难的事,无疑是和外籍居民沟通。为此,虹桥街道为工作队专门配备了科大讯飞翻译机,能现场语音翻译各个语种,确保沟通传达准确无误。
不少汉语流利的外籍居民也自愿担任“临时翻译”,令队员们很是感动。周领告诉记者,有一次,队员们一车接回了8名日籍居民,用翻译机一一沟通着实麻烦,其中一位汉语流利的居民便自告奋勇为大家服务,留守到最后一刻。在该居民的帮助下,一车人员很快被送到各自小区,并顺利和居委会完成交接工作。
“我们的工作能够顺利开展,离不开虹桥居民的支持与配合。”说起这些天遇见的“可爱的虹桥人”,队员们不无感慨。
全覆盖排摸,“三陪同”“三反馈”落实精细化管理
在防疫工作实践中,虹桥街道不断完善形成了“五源发现排摸工作法”,确保准确掌握辖区境内外居民的动态信息。第一个源是居委、物业梳理完成的“一户一档”;第二个源是上海市健康云App、长宁区疫情防控大数据云等形成的推送信息;再加上小区群防群治、门岗登记询问、居委上门沟通3个线下查疑补缺的渠道,以信息闭环和工作闭环实现人员实时动态的精准排摸。同时借助科大讯飞外呼系统、在线翻译App、外语翻译机等智能化手段加强沟通效率,以“老办法”+“新科技”实现人员精准排摸。
掌握底数后,虹桥街道通过“守门+管人”模式,进一步采取精细化管理和服务,对境内外居民一视同仁落实防控措施。在夯实小区封闭式管理的基础上,对有过重点国家和地区旅居史的中外居民,严格落实“三陪同”“三反馈”:陪同体温测量、陪同信息登记、陪同护送回家并告知居家医学观察要求,收到人员接送信息反馈、完成接送任务反馈、纳入居家医学观察反馈,实现境外重点国家和地区返沪人员的无缝衔接和闭环管理。
在做好境外居民的服务保障方面,不仅为居家隔离的境外人士提供服务,虹桥街道还面向所有境外居民开通需求调研小程序,根据收集到的需求,既有针对性地提升买菜、购物等生活保障,还提供了健康宣教、政策咨询、理发、修理等服务清单。
从“融情卡”到“融情包”,温情服务消除沟通障碍
虹桥街道在各个小区内设置了四国语言编写的公众防疫宣传栏,还向居民发放一张“融情卡”,卡片一面写着中文,另一面用不同国家的外语,简洁明了地标注返沪居民应该主动配合登记,以及相应的健康管理措施,并附上属地居委会和物业的联系电话。荣华居民区党总支第一书记盛弘介绍,对外籍居民而言,相比挨家挨户上门做工作,把自己母语的“融情卡”带回家贴在冰箱上,让一家人传阅,更符合外籍人士的生活习惯。
“融情卡”在疫情防控工作中屡获外籍居民点赞。最近,虹桥街道还升级了“防疫融情包”,向每户境外返沪居民免费发放。记者了解到,“融情包”包括健康监测记录册、四国语言防疫“融情卡”,以及口罩、消毒片和日常生活服务小贴士,提醒居民少出门、戴口罩、分餐分食、勤通风、自测体温等健康管理要求。如今,“融情卡”的翻译语言已从中日、中韩、中英,逐步扩大到了中法、中意,目前,虹桥街道还在着手寻找伊朗等小语种的翻译工作。
此外,虹桥街道还推出了疫情相关法律问题双语“每日一问”,告知外籍居民实施隔离措施的法律依据是什么、不配合疫情防控的法律后果是什么等信息。
作者:本报记者 周渊
编辑:周辰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