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检察公益诉讼探索又迈出了实质性一步。今天(18日)下午,《上海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加强检察公益诉讼工作的决定》(简称《决定》)在市十五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二次会议上表决通过,将于今年7月1日起正式施行。
检察公益诉讼案件领域的“扩围”,无疑是《决定》的一大凸出亮点。在现有生态环境和资源保护等领域的基础上,上海根据自身特色新增城市公共安全、金融秩序、知识产权、个人信息安全、历史风貌区和优秀历史建筑保护五个领域。同时,《决定》还为未来制度探索留出充足空间,明确鼓励检察机关在更多领域创新试错。
密码一:为上海独有的建筑保护类别,提供检察保障
“公地悲剧”现象在生活中并不鲜见。当社会公共利益受到不法侵害时,检察机关作为国家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的捍卫者,必须有所作为。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探索建立检察机关提起公益诉讼制度”。此后,上海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创新。
在《决定》出台之前,上海的检察公益诉讼面临着一大难题——缺乏系统性架构。相关规定散见于民事诉讼法、行政诉讼法、环境保护法、英烈保护法等法律中。也因此,公益诉讼长期局限于“4+1”领域,即生态环境和资源保护、食品药品安全、国有财产保护、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英雄烈士保护。一旦公益诉讼的案件范围超出这五大类,在实践中就会面临难以界定的难题。
近年来,上海在实践过程中积累了大量丰富的公益诉讼案例,也为此次“扩围”奠定了坚实基础。记者留意到,由虹口区检察院申报的“公益诉讼守护城市文脉,打响‘上海文化’品牌建设”案例被选入“2019年度上海法治建设十大优秀案例”。时间回溯到2018年8月,虹口区检察院发现,其辖区内优秀历史建筑德邻公寓在未报审批的情况下被某企业违法装修施工遭到破坏。调查后,虹口区检察院以行政公益诉讼案件立案,并向未及时履行监管职责的部门制发诉前检察建议,督促其依法履职,促使相关责任单位启动修复工作。截至目前,德邻公寓已完成修缮。
虹口区检察院的这一案例为此次将“历史风貌区和优秀历史建筑保护”纳入检察公益诉讼范围提供了实践基础。市检察院第八检察部副主任林仪明告诉记者,其实历史建筑保护究竟是否被划入公益诉讼范围内一直存有争议。德邻公寓虽不属于文物保护法中提到的文物建筑,但根据《上海市历史文化风貌区和优秀历史建筑保护条例》属于优秀历史建筑——这是上海独有的一种建筑保护类别。因此,德邻公寓的人文价值不仅归属于建筑物所有权人,也归属于社会公众,具有公共利益属性。在这一案例中,检察机关的参与有效激活了现有制度,让地方立法能更好实施。
密码二:增加“金融秩序”“知识产权”领域,为上海“五大中心”建设服务
记者看到,“金融秩序”“知识产权”是此次新增的两大检察公益诉讼领域。市检察院第八检察部主任屠春含表示,尽管此前没有出现过相关案例,但在上海大力推进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和科技创新等“五大中心”建设时,这是上海人大对于公益诉讼检察保障的新期待、新要求,检察机关将积极予以贯彻落实。
屠春含介绍,在“金融秩序”领域,或将围绕科创板、注册制实施,从信息披露等角度探索检察公益诉讼的应用,从而更好地保护投资者权益,营造良好的营商环境。在“知识产权”领域,或将围绕保护驰名商标保护、知识产权权利滥用开展实践。
密码三:多部门联动,“一网统管”将进一步赋能
检察公益诉讼,并非单单依靠检察部门一家之力便可顺利完成。“检察公益诉讼是需要全社会一起配合才能做好的事。”屠春含说,近年来,各部门监管职责分工调整、行政机关综合执法日益增多以及上海正在积极探索的“一网统管”等,这些都为检察公益诉讼带来了全新变化。“去年底开始起草的这份《决定》,也是与审判机关、行政机关达成共识的过程。”
据悉,市检察院已与“12345市民热线”形成联动机制,以进一步推动公益检察诉讼。比如,去年8月1日,市检察院从市民热线中获悉某处河道内的粪便、树叶等垃圾堆积,长期无人清理。随即,检察机关立即调查核实并收集证据,了解到该村委会没有能力解决问题后,根据环境保护、生活垃圾管理等相关规定,检察机关向该地所属的镇政府制发检察建议,要求其积极履行职责。后该镇人民政府制定了合理的填埋方案,检察机关跟进调查,确认该沟渠环境污染问题基本解决。
密码四:跨区域协作,推动多元主体共同维护公共利益
为推动形成多元主体共同维护公共利益,《决定》还明确,“检察机关应当为相关社会组织提起公益诉讼提供必要的支持,加强与相关社会组织的信息沟通和案件线索交流”。
不局限于本行政区域,《决定》鼓励检察机关加强与长江经济带、长江三角洲区域检察机关的协作配合,并积极探索完善检察公益诉讼协作机制,加强信息共享、线索移交、调查协作、联动办案等工作,推动跨区域系统化治理。
作者:单颖文 王嘉旖
图片除署名外,均虹口区检察院提供
编辑:朱伟
责任编辑:王蔚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