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救助管理机构,一座城市的“温暖底线”。今天是第八个全国救助管理和托养机构“开放日”,上海民政部门和各级救助管理机构,以“大爱寻亲,温暖回家”为主题开展宣传活动。为此,记者实地探访了位于灯辉路上的闵行区救助管理站,听听那些走进救助站的区人大代表和街镇工作者们的心声。
时光回溯到两个月前,操着一口外人极难听懂的西南官话,57 岁的徐明启(化名)在走失 42 年后终于寻回自己的亲人。会议现场,一个个流浪人员几经辗转最终回家的故事打动了所有人。一位街镇代表直言,“这里的每一个故事都值得拍摄一部电视剧或电影”。
其实,在生活中,人们遇到流浪人员的机会并不多。但闵行区的辖区范围内却因为一些特殊的地理位置,导致部分区域的桥洞下容易聚集流浪乞讨人员。为此,闵行区救助站与区公安、区城管大队建立起一支“三合一”联动小组,专门负责劝导、教育和护送街面流浪乞讨人员。
“我们的社会救助工作越来越暖心了!”活动现场,当代表已经整整27年的闵行区人大代表钱天信感叹道。自1993年,他当选闵行区第一届人大代表以来,民生热点始终是他最关心的。从一开始的“收容遣送”到如今的“收容救助”,名称之变折射出城市管理理念变化,也透出这座城市的暖意满满。
在今年疫情防控最吃劲的时候,为了让流浪乞讨人群不成为疫情防控“盲点”,闵行区救助管理站一直坚守在一线,着力为流浪乞讨人员提供更有温度的服务。入站后,工作人员会将来自重点地区的流浪乞讨人员安排在站内设置的单人间隔离区内,与其他对象相对隔离,避免交叉感染。同时,每天定时为他们测量体温、更换口罩,问询检视其身体健康状况并做好记录,对其居住和活动区域进行消毒通风,保持场所良好卫生环境。
眼下,闵行区救助管理站正在向国家二级救助管理机构的目标冲刺。现场,来自街镇的代表们纷纷为其建言献策。有人提出,“救人需要救的是心”,而目前救助站的专业人才仍然十分紧缺,需要吸引更多专业人士的加入。此外,普通市民对于流浪人员被发现后的处置环节仍然并不清楚,需要进一步加大宣传。
作者:王嘉旖
编辑:王翔
责任编辑:戎兵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