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民在徐汇区行政服务中心的24小时自助大厅办理事务。本报记者 赵立荣摄
以空间变革、技术赋能、治理汇聚,加码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赋予全面小康社会“人民至上”的价值取向——作为海派文化发源地的中心城区徐汇区,立足现代化国际大都市一流中心城区定位,践行“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重要理念,探索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汇模式”,全力构建美好生活共同体。
划出“两网融合”的“第二曲线”
在推进政务服务“一网通办”、城市运行“一网统管”的当下,云计算、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新基建正逐步扩大城市的数字治理半径,提升城市治理分辨率、把握城市生命体征、实现“一屏观天下、一网管全城”,这正成为上海探索城市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价值坐标。而作为国家级“互联网+政务服务”示范区的徐汇,正走向“一网统管”先行区的“二次创业”。
特别是在充分提升“一网通办”服务品质的同时,通过政务数据的开放应用,将服务与治理在市民体验、市场监管与空间治理等领域形成统一化的场景式交付,并结合城区特色开发出众多应用场景,从而划出“两网融合”的“第二曲线”。
比如,在疫情防控常态化的当下,为激活市场活力与消费市场,开放应用“汇商码”,通过“汇商码”集店铺注册许可、行业评价、监督检查、消费评价等方面的数据于一体,助力近万家街区小店的精细化治理。
“第二曲线”更讲求的是城市治理中全周期理念的深度嵌入。作为中心城区,徐汇区拥有上海规模最大的衡复历史风貌保护区,如何从城市治理角度对上千栋历史建筑进行数字化激活,在做到完整保护的同时,挖掘和唤醒历史资源?为此徐汇区开发了“风貌保护”场景,当有一处地址进行住房合同变更或经营范围变更等申报情况,系统就会自动将警示信息发送至街道管理办,提醒该处可能会进行装修,街道收到警示信息后,及时上门查看。此外,还通过智能传感设备,对房屋的动态情景进行检测,超过监测的临界值就会自动预警。
在天平街道,还针对风貌区内短租房现象开发了相关小程序,接驳入“一网统管”的平台,真正做到了让“两张网”充分赋能现实治理,更提升生活质量。
“大片区”治理激活社区治理要素
乐山新村,距离繁华的徐家汇直线距离一公里之内,是上世纪80年代由棚户区改造出来的,硬件设施薄弱、环境空间杂乱,很长一段时间,群众反映问题多。
打破物理空间阻隔,乐山所属的徐家汇街道率先在乐山新村组建了临时的联合党支部,发挥统筹协调作用。联合党支部首先开展的是一场大走访大调研,了解社区内的问题、根源和资源所在。在调查居民需求的同时,梳理了3张清单:党员清单,发动和组织群众,特别发挥党员作用,梳理出了628名党员;居民骨干清单,挖掘社区达人、能人,充分凝聚起社区自治骨干;还有197户困难家庭清单。
为破解单一小区资源有限难题,联合党支部打破小区间的隔离,构筑乐山大社区,统筹推进各小区公共资源的整合,着力打造了乐山二、三村的邻里汇,开设了乐山六、七村两网融合服务示范点,以及街道社区受理服务中心延伸服务点等。
原本分散的各小区实现了资源统筹,也由此实现了共建共治共享。其间,共拆除1185平方米违章建筑,先后推进小区生活垃圾库房升级改造、非机动车棚智能化改造、小区供水改造、小区出入口改造等35个实事项目。与此同时,还成立了居民自治理事会,通过民主协商,讨论社区事务,先后开展了“美丽楼道”“乐居生活”“乐活社区”等一系列的自治项目。近期,还有两栋楼顺利推进了既有住宅加装电梯的成功签约。
乐山新村的“大片区”综合治理,改变了以往传统的单一做法,从调研开始就注重群众力量的挖掘,不仅坚持问题导向、需求导向,还充分激活了社区治理要素和力量;不仅实现了物理空间的硬变革,也实现了居民自治、营造社区文化的软治理,让党的制度优势充分转化为治理效能。
当下,“大片区”模式正在全区更多社区进行推广。
居委会从“办公点”变为“服务点”
辖区内三甲医院密度占全市最高的枫林街道,居委会场地资源十分有限,加之辖区居民人口众多,人口密度大,居民对于公共活动空间的需求矛盾日益凸显。各居委会工作也面临“居委干部走不出去,居民请不进来,服务项目做不长久”的“三难”困境。为改变现状,街道在31个居委会全面推进了“服务型居委会”建设,撤走办公桌,拓展公共空间,汇聚治理资源,从根本上实现了社区治理模式的变革。
建设“服务型居委会”过程中,31个居委会全部取消固定的办公桌椅,居委会干部开展“移动办公”,主动走家串户,走进居民的日常生活。居委会干部的“民情日记”越来越厚实,详细记载了走访详情、需要解决的问题等。
目前,每个居委会仅保留一个8平方米的接待工位,居委会干部不再有固定的办公桌和电脑,实现办公场所最小化的同时,又强调服务功能最大化——在每个居委会因地制宜地打造了各自不同的特色功能。街道采取“承诺+制度+监督”方式,念好“服务型居委会”的“紧箍咒”,同时还编纂《服务型居委会工作服务指南》,明确服务内容、办事程序,既为居委会干部全科型成长赋能,又为他们减负,从冗繁事务中厘清头绪。
特别是依托轮值的接待工位,打破了以条为界的“老框框”,锻炼出越来越多“全科型”居委会干部,做到“一专多能、全岗都通”。而街道社区事务受理中心首批15个服务项目也下沉到小区,居民不出小区就能办理。居委会真正从“办公点”变为“服务点”。
作者:顾一琼
编辑:范菁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