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巷新东街的网红“糖饺”,张堰老街的“吴记臭豆腐”,浙江省平湖市新仓镇的“塌饼”、广陈镇的“鸡蛋糕”,10月30日,这些来自“田园五镇”的网红美食和廊下镇的“阿婆菜饭、眉毛饺”一起,成了廊下镇第十三届全民学习嘉年华活动中的第一道“开胃菜”。“和面、上馅、成型、熟制”,学员们一边动手体验,一边品尝,学习交流,讨论切磋,中式面点的制作工艺简单却实用,给家人做可口的美食制作是最实用的技能提升课程。
廊下镇第十三届全民学习嘉年华活动,既是社区教育学习成果的集中展示,也是在丰收时节献上的一场极具地方特色的民俗盛宴。除了“开胃菜”,情景剧《种好黄秧 望望爷娘》更是本次学习嘉年华的“压轴大菜”。以老百姓喜闻乐见的文艺作品样式演绎着一段流传至今的“芒种”节气民俗故事。据《廊下镇志》记载,廊下当地古来就有风俗,“芒种”过后“黄梅上岸”,插秧全面结束,农民得以休息几天,这时候就需要“回家望望爷娘,以示孝心”。出嫁的女儿带着女婿一起手持肩挑、打扮一新回娘家,与父母把盏言欢、共享天伦。新时代新农村,儿女们手中的“包扎”(廊下方言:礼品)从鸡鸭鹅到高科技,但几十年的风俗没有变,流淌在其中的“孝文化”历久弥新。同名土布贴画《种好黄秧 望望爷娘》由金山农民画设计师专门设计,农民画的手法与老土布的原料相结合,于耕读中传承乐善,在传承中践行文明。
据了解,近年来廊下镇一直坚持建设“方式更加灵活、资源更加丰富、学习更加便捷”的终身教育体系,从“构建多元学习点,打造15分钟学习圈”入手,不断探索创新学习阵地、形式和内容,形成了“党建到宅基头,管理到田头,服务到人头”的“三到头”学习品牌,共建立了宅基学习点68个,打造一支由“办学干部、大雁行动指导员、祖辈课堂志愿者”等为主体的师资力量,让社区教育打破时间和空间的界限,真正形成“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学习氛围。
廊下居委会今年70岁退休教师的孙丽娟是社区学校的“优秀教师”也是“最佳学员”。老有所乐、老有所学,退休后,她这个文艺骨干又在社区里成了一名学习骨干。孙丽娟每周定期到村居送学习,到敬老院和宅基头与老百姓一起开展知识问答、做益智游戏,讲授科学育儿常识等,一年的志愿服务时长超过500小时。在带领一群文艺爱好者进村入宅演出的同时,孙老师自己还在学校的其他各类课程里“充电”。她说“上海城市建设要实现五个‘人人’,我们在社区学校学习和参与志愿服务,充分感受到了人人都有人生出彩机会,人人都能有序参与治理、人人都能享有品质生活、人人都能切实感受温度、人人都能拥有归属认同。”
据悉,为提高廊下社区居民的综合素质和文明程度,社区学校针对村(居)民实际情况确定了6大板块教学内容,满足各年龄段、各层次群体学习,并且让村(居)民听得懂、学得进、受教育、见行动。六大板块内容包括以孝老爱亲、诚信友善等为主题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以“让孩子成为受欢迎的人”为主旨的家庭教育;以二十四节气为主题的民俗文化教育;以“新科技引领美好生活”为主题的科普教育;以移风易俗、勤俭持家等为内容的文明素养教育,以健康养生为主题的休闲娱乐教育。
“丰富菜品”的背后是资源的整合,如果说全民学习嘉年华是“前菜”,那么体验过后的点单才是“主菜”。当天的嘉年华还展示了创意茶席制作、土布手包制作、插花、创意手袋制作等课程,并在53门课程中评选出了老百姓最喜欢的“一堂课”。在山塘村学习点、江南莲湘传统文化体验点、勇敢育英学堂、景红林民俗文化体验店以及光明牌场学堂内,村民们也以不同方式同步开展各类精品课程的学习。 今后,廊下镇村范围内的每一个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点和宅基学习点都可以以“点单”的形式,直接把各类课程送到村居民“家门口”。
作者:赵彬 薄小波
编辑:张天弛
责任编辑:徐晶卉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