浦东大道141号,浦东开发开放起步的地方。如今,这里已成为浦东开发陈列馆,在展品中,有一组“最萌身高差”模型给人留下深刻印象。只见在上海中心、东方明珠等“大高个”脚下,一个毫不起眼的“小个子”曾是当年的“浦东第一高楼”,这一身高差折射出了浦东30年波澜壮阔的发展历程。
从当年的浦东第一高楼——24米的东昌路瞭望塔,到如今的上海第一高楼——632米的上海中心;一道跳跃的弧线掠过时空,勾勒出浦东开发开放以来的华丽转身。
昔日“雄冠”陆家嘴
“茅檐低小、坡上青青草”,在许多人眼里,浦东曾是一个“大农村”。1990年4月18日,党中央、国务院决定开发开放浦东。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楼万楼次第起。
今年63岁的赵解平已退休,说起浦东仍是激情澎湃,因为这块热土伴他走过了最好的年华。在一张老照片里,只见他飒爽英姿,作为一名消防兵在东昌瞭望塔站岗放哨。复员后,他来到陆家嘴集团工作,投身到浦东开发开放的大潮中。
消防兵赵解平在东昌瞭望塔站岗放哨。
“我曾收藏了一块浦东南路807号的门牌号,如今在上海陆家嘴(集团)有限公司的档案室存放着,这是一块注定要载入改革开放史册的门牌号。它是当年上海消防总队消防第一大队东昌中队的所在地。”赵解平从手机里翻出一张老照片,那是1951年12月28日的《新民报》的一则消息,记载了当年建造东昌瞭望台(当年称为“瞭望台”)的新闻。
当年上海消防总队消防第一大队东昌中队所在地的门牌号。
他告诉记者,18岁那年,他经过层层筛选,光荣地当上了一名消防兵,并被派到东昌消防中队。“我至今还清楚记得,第一次走上瞭望塔最高层的场景。这个瞭望塔当年是‘雄冠’陆家嘴地区的最高建筑。”登上当年的最高楼,却没有一览众山小的感觉。因为当时的浦东感觉是荒芜的,浦东南路以东,全是农田,阡陌交错;浦东南路以西,包括现在的滨江地带,主要是工厂和居民的危棚旧屋等。
那时候通讯不发达,多数人用的是公共电话,晚上电话亭一关,就“失联”了。因此防火情主要靠“看”,有情况主要靠“喊”,需要由消防兵们24小时职守。“尤其到晚上一片漆黑,在瞭望塔上远远看到有火光就要拉响警报,出动消防车,但10次里差不多有8到9次是虚惊一场,常常是有人在烧东西等,远处看不清楚。”
靠着“第一高楼”的有利地势,周边楼房里的一举一动尽收眼底。“有一天晚上,消防战士发现浦东南路对面的烟杂店老虎窗有手电在晃,周围几家还是有灯亮着的,没有断电呀?但这家烟杂店就在消队的对面,消防战士也经常去实地买东西的,情况比较熟,晚上应该是没有人居住的。于是消防士兵及时报警,将毛贼控制并扭送派出所。”赵解平说,当年消防兵兼做“警察”的情况司空见惯。
“大高个”变成“小不点”
改革开放的号角吹响后,浦东的高度不断被刷新。1986年东昌路、浦东南路口与东昌消防队瞭望塔对面的7层楼的浦东邮电大楼挡住了瞭望塔西面的视线。1988年13层的东昌大楼首先打破记录,超过了瞭望塔的高度。
1992年2月,赵解平复员来到陆家嘴集团工作,加入了浦东开发建设大军的队伍,更是亲眼见证了浦东开发开放后翻天覆地的变化:88层的金茂大厦竣工;492米的上海环球金融中心落成;632米的上海中心大厦建成……
24米的东昌路瞭望塔。
随着周围高楼如雨后春笋般崛起,东昌消防瞭望塔从当初的“大高个”变成了“小不点”,尤其是东昌消防队南侧高199米的世界广场建起后,视线被近距离遮挡,很难再发挥观察火情的作用了。1995年起东昌瞭望塔正式被停用,1997年上海市消防局正式撤消了上海所有消防中队的消防瞭望班,瞭望塔至此退出了历史舞台……
1999年9月13日,有关部门决定对东昌瞭望塔实施爆破。“为了留下宝贵的影像资料,我特意到八佰伴花了6666元人民币购买了一架索尼超8型摄像机。那天,我早早赶到现场,到对面的东昌大楼上,架好了摄像机,并在预定爆破前的2分钟就开始提前拍摄;手中的单反相机也调到了连拍档,当听到爆破的信号时,及时按下了快门……”这些珍贵的历史资料都被保存了下来。
创造新的天际线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浦东开发开放的发令枪一旦吹响,开发建设者们便注定日夜兼程、风雨无阻。时光一转眼到2016年,随着上海中心的建成,浦东绘就了上海新的天际线,也翻开了浦东发展的新篇章。
1992年的陆家嘴。
作为上海中心001号入驻者、身兼上海中心项目的顾问,宝库中国创始人柳费国目睹了“第一高楼”的设计建造全过程。他告诉记者,“早在上海中心建设之前,我们就在思考一个问题,上海中心不仅是要创造浦东新高度;更要从陆家嘴、乃至浦东的整体功能、定位上有所突破。”
如今的上海中心,不仅是一座超高层标志性建筑,而是成为一座垂直的城市;大量开放式的空间,让都市人可以漫步其中,融入这座城市地标。记者看到,在上海中心37楼、173米的高空中,有“空中园林”之称的半亩园,是世界最高的室内中国园林。亭台草庐、假山流水、一草一木,都以明代园林方式展示。清代的瓦片、元代的石头、明代的帘子就在身边,和玻璃幕墙外的摩登都市相映成趣。在这座矗立于云端的江南园林,让人们感受到上海的前世今生。
在这里,能看到上海观复博物馆的馆藏,宝库艺术中心里有造价超过2500万元、创吉尼斯世界纪录、面积最大的景泰蓝珐琅地。更为神奇的是,在上海中心地下25米深的B5层,宝库1号可容纳3万个保管箱,堪称世界之最,填补了上海金融业态中的重要一部分,也成为浦东最“深不可测”的地方。白领们的“网红打卡点”——浦东新区陆家嘴金融城党建服务中心也在这里诞生。朵云书屋,让人们在“云上”享受阅读的静谧时光。
城市记忆和梦想在这里融汇
为了全身心投入上海中心的建设,家住浦西的柳费国租房子搬到浦东,后来被这里的创业激情所吸引,干脆买房成了浦东人。“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我目睹了浦东从荒芜到繁华的蜕变过程;当初金茂大厦建设就想造宝库的梦想,如今在上海中心终于实现了。许多人来这里珍藏自己最宝贵的物品,有人存放了邬达克当年设计房屋和长辈的书信;有人珍藏了用过的每一个手机、定期为它们充电、只为保留挚爱者的短信记录。”在他看来,浦东的发展不但要创造新传奇,也要唤醒、保留城市记忆,这都将成为国际大都市最吸引人的魅力所在。
同是上海人的赵解平原本居住在闸北区,娶了“浦东娘子”后也搬到浦东生活。“当年我就劝周围朋友来浦东买房,因为这里真的是一块热土。热到什么程度?”他告诉记者,最多的一天,他一天接待了11批来访者,包括政府部门、外国客商、作家、国外的记者等。“浦西一间房,浦东可以有一套大房子,多好!我所有的书和各种收藏的宝贝都有了安身之地。”在他家的书架上,有将近一半的书是关于浦东的。“当年我结婚时候,提早要把妻子的嫁妆运过来。但遇上公交车出故障抛锚,还要乘摆渡,上午7时出门,晚上9时半才把嫁妆接回家中。”如今,穿梭在浦江两岸一天几个来回也不稀奇。
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米尔顿·弗里德曼曾在1993年来过浦东,见到当时一行一层的房子,嘲讽浦东开发开放就像沙俄时代为女皇建造的“波将金村”(用布景遮蔽的茅草房)。在浦东开发开放若干年后,陆家嘴密集的摩天大楼、浦东经济的高速增长让老外们叹为观止。弗里德曼传记作家兰尼·艾本斯坦曾说:“我认为,如果弗里德曼还健在,他会重新考虑自己的观点。上海,包括整个中国,都证明了市场力量的强大。”
30年,在浦东不断“变高”“变强”的成长过程中,一度失去大都市光辉的上海,逐渐从全国经济建设“后卫”走向“前锋”。
相关数据
目前,陆家嘴有285幢商务楼宇,建筑面积1500万平方米。众多高品质的甲级、超甲级写字楼,上海中心大厦、环球金融中心、金茂大厦等高楼已成为中国最著名的楼宇和地标性建筑。除了楼宇的高度高,陆家嘴的经济密度也很高,集中体现在楼宇税收产出,已培育产生税收亿元楼102幢,税收超10亿元楼30幢,税收超50亿元楼4幢。
来源:新民晚报
编辑:范家乐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