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杨浦区黄兴公园旁,有一座特别的展览馆:上海院士风采馆,这是全国首家以集中展示两院院士风采为主题的展馆。最近,这里刚刚完成了全新升级,结合高科技化的展陈方式与充实生动的科普内容,展示了我国科研建设的成果,而新增的虚拟互动也带来了更有趣的观展体验。
今天(11月15日)上午,上海院士风采馆以焕然一新的面貌,迎接首批贵客的到来。有意思的是,他们既是观众,又与不少展陈内容直接相关,他们正是三位院士——中国桥梁建筑设计大家林元培、红外物理学界巨擘褚君浩、海洋科学界泰斗汪品先。
在馆内新增加的院士信息检索墙前,汪品先院士停下了脚步。在讲解员的引导下,他点击触屏上的本人照片,便弹出了与他有关的详细信息。据悉,沪上200多位两院院士的资料在这里多能查找到。
从信息检索墙往前走,“我与院士面对面”互动装置似乎更吸引院士们。一抬头,红外物理学界大咖褚君浩院士敏锐地“捕捉”到了上方有枚红外感应器。他走到感应区域,屏幕上旋即开始播放他的演说片段。他赶紧打开手机,记录与“年轻的自己”面对面的过程。
“智能化系统有三大支柱:动态感知、智慧识别、自动反应。”褚君浩院士介绍起了传感器与物联网当前的发展情况。他说,不同波段的传感器可以探测到不同的信息,比如经由短波红外,可以识别出一个人是不是戴了假发——旁边一名正为脱发烦恼的小伙儿听到这里,表示自己已经“紧张到头秃”。再如,我国已经掌握了光子型红外探测器的核心技术,我国自行研发的国际上首个静止轨道干涉式垂直仪器,可在3万6千公里对大气进行温度、湿度参数等高精度观测,相当于对大气进行“CT”扫描,“所以我们现在的天气预报特别准” 。还有,通过THz探测器,可以监测人员是否携带了枪等凶器,赋能“安全城市”。
在“院士风采屋”,林元培院士戴上耳机,眼前屏幕正在播放的,是上海市区第一座跨越黄浦江的大桥南浦大桥的设计建造过程。这个从无到有的项目,林院士正是总设计师。
“在黄浦江上造大桥,这是我的梦想,也是茅以升、赵祖康这两位上海市政总院前两任总工程师的梦想。”说到这,1985年起担任第三任总工程师的林元培院士感慨万千,“我赶上了好时代,只有在伟大的时代,才有可能实现这个梦想。”如果说南浦大桥的建成通车,实现了黄浦江市区段上“零”的突破,那么杨浦大桥的建成,则使中国的斜拉桥设计建造能力一举领先于国际桥梁界,奠定了中国在国际桥梁设计界的地位。而后,徐浦大桥、卢浦大桥的设计建成,不仅夺得了多个重要的国际大奖,也为中国桥梁设计界培养了优秀的后备人才。
再往前走,汪品先院士看到了一组熟悉的展品——该馆的“镇馆之宝”,他捐献的“深海勇士号”工作服。
说到中国的深海科研事业,汪院士感到,中国起步晚,但发展较快。他自认为直到63岁才有第一个“拿得出手的项目”——1999年,在南海主持中国海首次大洋钻探。近年来,随着国家的重视,中国在深海研究领域不断突破。2011年至2018年,汪院士主持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研究计划“南海深海过程演变”,该项目为我国海洋科学第一个大规模的基础研究计划,使南海进入国际深海研究前列。2018年5月,82岁的他乘坐国产载人深潜器4500米型“深海勇士号”潜入南海,发现了深海珊瑚林。
“在深海最大的印象是什么?就是黑!”在展馆中,有一片以汪院士领衔的南海科考成果为内容的互动区域,主题就叫《Woo Wall!深海奇遇——遇见千米之下的“黑暗丛林”》。据悉,9月底这一互动装置已落户五角场商圈,这也是“院士智汇”品牌之“院士科普进商圈”的第一部作品。
杨浦区委常委、组织部部长程绣明介绍,除了“院士科普进商圈”,“院士智汇”品牌还包括“院士医疗进社区”“院士成果进园区”“院士薪火进校区”“院士文化进场馆”,并与人才培养同步、与科普宣传同步、与产学研融合同步,合称“五进三同步”,以此向杨浦社会各界讲述院士故事,学习院士精神,传递院士科学成果。
今天,汪品先、褚君浩、林元培三位院士还受聘为“杨浦区院士科普大使”。
杨浦区委书记谢坚钢表示,杨浦区汇聚了66位两院院士在这里生活和工作,各位院士专家不仅在各自岗位和学科领域创造了非凡的业绩,也为杨浦创新发展贡献了宝贵的智慧。他代表杨浦区委、区政府表达了三份期待,一是期待与院士专家携手,更快壮大创新“第一动力”;二是期待与院士专家携手,更好集聚人才“第一资源”;三是期待与院士专家携手,更好弘扬科学家精神“第一财富”。
作者/摄影:单颖文
编辑:王嘉旖
责任编辑:顾一琼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