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摇啊摇,摇到外婆桥。”苏州河畔,樱花谷,光束灯营造的“皓月”当空,静谧的“月光”穿过紫藤形成斑驳树影;沿岸绿植间,蝴蝶灯、萤火虫灯生趣盎然……记者了解到,自1月18日苏州河黄浦段景观照明“上新”亮灯以来,吸引了不少市民游客驻足观赏,春节期间也将持续亮灯。
“一缕缕光束将浙江路桥的‘万家灯火’、乍浦路桥樱花谷‘影动外婆河’光影秀、人民英雄纪念塔‘赓续红色血脉’等9个景点串珠成链。”黄浦区灯光景观所所长陶震介绍,历时约两年,由艺术家、设计师与市民共同参与打造的具有韵律感和活力感的滨水景观体系,“让生活融入、使文脉接续”。
“回家路上”的暖:河岸老城厢故事娓娓道来
每一个老上海的心中,都流淌着一条苏州河:上世纪五十年代淘米洗菜,六十年代洗衣灌溉,七八十年代全线黑臭,九十年代集中整治,到了新世纪“外婆河”又焕发新生……一条苏州河,承载着一代代上海市民深厚的城市生活记忆。
所以,苏州河黄浦段沿线的光,是“回家路上的温馨惬意”——柔、静、雅。“通过光、影的巧妙处理,熨平都市人的内心。”陶震说,黄浦江是“会客厅”,灯光主要看点是光,是辉煌;而苏州河景观灯光亮度压低近一半,主要看点是影,是幽静的“后花园”。在“见光不见灯”中,将河岸老城区故事娓娓道来。
譬如九子公园“有为工社”,以“梦与希望”为主题。以光入画,孩子、猫、鹿、鸽子,这些老城区的意象在画面中交替出现,让参观者重拾儿时记忆,缔造充满希望的梦幻场景。
西藏中路728号美欣大厦侧墙,用光的笔触描绘了孩子与鹿、鸽子等穿越崇山峻岭来到苏州河畔的图景,牵动忙碌都市人回观自我、重拾童心。
不追求光芒四射的亮,而是以静谧的暖光烘托出生活与自然的本真。“柔和的光,在无形中能温暖一部分人。”创作者、青年艺术家黄赛峰,曾独自在城市中打拼,对一束寻常烟火的向往感同身受。“我希望进门那一刻,窗户是亮着的。这也是我想为过路的人们带来的”。
苏州河黄浦段沿线一处处历史老建筑、石库门里弄,都是上海城市发展的记忆。在灯景设计中,向历史致敬,讲好历史故事。
光陆大楼、颐中大楼还将不定期上演文化创意投影秀,展演“影动外婆河”光影秀。这处景致的落成得益于民建黄浦区委的参与,海派艺术画家、民建上海市委书画院院长乐震文和夫人张弛以诗画入光影,水墨长卷中展现“东方韵、中国风”。与城市一道成长起来的老建筑,在保留老风貌、老味道的同时,赋予新功能、新活力,成为动人的“城市表情”。
“万家灯火”的亮:人人参与共享“一江一河”贯通成果
浙江路桥,主题是“万家灯火”。
灯光开启,不少路过的市民纷纷驻足拍照。作为主体景观的桥畔老房,因旧改居民已搬离,但精心布置了灯光——一扇扇窗户的剪影中,有人在吹奏萨克斯,有人翩翩起舞,有人照着镜子,还有一只猫。实景阳台点缀着绿植,虚实结合展现出生活景象。
浙江路桥,曾是抗日战争时期淞沪会战中发生过激烈战斗的地方。当年,一桥之隔,一边是万家灯火,一边是炮火连天。“人去楼不空”。如今,万家灯火的地块正在动迁,夜景用光的语言还原了一隅市井气象,留住故土依依长情。
这些剪影,来自外滩街道居民们的绘画创作。城市空间里承载着人对城市生活的体验、记忆与想象,通过党建联建,居民们的手绘作品成了最真实的“万家灯火”。
“让市民共同参与打造最美苏河水岸夜景,让全体市民共享‘一江一河’建设成果。”外滩街道党工委书记丁琦宁说。
过路人也能参与景观建设。在苏州河新闸路-西藏中路岸线,利用投影灯将“字”与“形”相结合,市民游客能够在步道文字上一路走过,还可以扫码输入创意语句,经筛选后将成为新景致——感受“为你写诗”的魔法。
灯光秀也在节能减排上做文章。黄浦区绿化和市容管理局党组书记边铭表示,除了灵活设置开关灯时段,还精细到单条电路、单个灯,可以根据需求,在人少的时候关闭部分景观照明设施,或降低亮度,达到节能效果。
事实上,苏州河黄浦段的“美”还在不断发掘中,景观改造进一步向腹地延伸,临河地块完成旧改,将与苏州河沿线联动,打造具有历史感、可共享的公共空间。
陶震透露,下一步,苏州河黄浦区段景观照明还将持续优化,并结合市民建议、季节时令创新,“留给市民许多遐想、许多期待”。
作者:王宛艺
图片由采访对象提供
编辑:占悦
责任编辑:陆益峰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