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启明星”微纳卫星
“我刚到海南文昌,准备迎接‘武大学生造’卫星的到来。”1月29日,武汉大学遥感信息工程学院金光教授在采访中说,武汉大学“启明星”微纳卫星计划于2月27日发射入轨。这颗卫星与此前发射的“珞珈一号”不同之处在于,它的主要研发工作由武汉大学等多家单位在校学生完成,将成为集科研与应用一体化的空间实验室平台。
小个子有大功能
金光介绍,“启明星”卫星是我国首颗可见光高光谱和夜光多光谱多模式在轨可编程微纳卫星,具有低成本、快响应和高灵活性等特点。“微纳卫星”是指体积和重量最小的卫星,“启明星”卫星整星重量约为19kg,不到小型卫星“珞珈一号”的一半,但它集成的功能却很多。
“启明星”卫星是三轴对地遥感卫星,运行在距地球表面536千米的太阳同步轨道上,卫星上搭载了三种主要载荷,白天能够获取32谱段高光谱地球表面地物影像、夜间能够获取8谱段夜光地球表面影像及红外白昼遥感影像,它将主要服务于湖北地区、兼顾流经湖北的长江流域。
金光说:“湖北是千湖之省,是长江大保护的重点区域,我们这颗卫星能够‘看清’水体主要污染物,为水体环境监测提供预警、对水体保护发挥重要作用。同时,用它采集的夜光遥感影像是彩色的,可以更好地用于分析城市灯光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
“把卫星做小、成本做低是趋势,因此要集成多种功能更为不易。”金光介绍,“启明星”卫星研发团队攻克了卫星一体化设计、载荷研制、姿态控制等难关,最终的研发费用仅约500万元,发射费用约300万元,做到了效益最大化。
▲学生介绍“启明星”卫星
50名学生是研发主力
除了服务湖北社会经济发展,“启明星”还将成为武汉大学师生的“空间实验室”,学生能够进行自主测控和在轨试验,全面熟悉掌握卫星相关技术及应用。该卫星的数据不做商业用途,将无偿向全球各有需求的高校、研究机构等提供遥感数据,提升湖北省的科技影响力。
在1月26日举行的“启明星号”研制总结暨出校评审会上,两院院士、武汉大学教授李德仁表示,“启明星号”成功研制将有力促进武汉大学航天遥感学科的快速发展,对后续的扩展研究具有重要支撑作用。
“大家知道,武汉大学遥感学科排名全球第一,但以往我们研究的数据来源主要是外国卫星,因此才有了自己研发卫星的想法。”金光介绍,“启明星”项目从2019年下半年开始研发,由武汉大学宇航科学与技术研究院牵头,以武汉大学遥感信息工程学院、测绘遥感信息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湖北珞珈实验室等相关院系在校学生为研究主体,中科院长春光机所、哈尔滨工业大学等国内有关院所的学生也参与研制。
▲学生团队在研发中
“启明星”这个名字,正是担任武汉大学宇航科学与技术研究院院长的龚健雅院士所起,寓意青年一代如“启明星”一样冉冉升起,引领未来科技发展的潮流。为培养遥感领域复合型人才,该项目研发之初就决定让学生当主角,共有从本科生到博士后在内的50多名学生参与,其中本科生有20名左右。金光介绍,以学生为主体研发如此复杂的卫星,在全球范围内都非常少见。
作为项目具体负责人,金光教授和毛庆州教授带领学生从卫星技术参数讨论、卫星总体设计、卫星装配测试到最后的试验标定,积累了丰富的工程实践经验,学生的一些创新思路最终都在卫星上呈现。研制过程中,李德仁院士、龚健雅院士、曾国强教授等专家也给予了很多指导。
武大还要造更多卫星
“启明星”卫星的设计、集成、试验等多项工作,均是在武汉大学校内完成。2018年底,武汉大学宇航科学与技术研究院揭牌成立,龚健雅院士任院长。武汉大学大力支持宇航研究院发展,投入超5000万元建设基础设施和条件保障工程,引进高端人才,目前研究院已拥有制造小卫星和遥感仪器的条件和科研团队。
“‘启明星’卫星计划2月5日从武汉大学起运,2月7日抵达文昌发射基地后还要经过紧张地测试和装配。”金光说,如天气条件允许,这颗卫星计划于2月27日和其他多颗卫星一起,随长征八号运载火箭一同发射升空。
▲“启明星号”内部
2018年6月2日,“珞珈一号”科学实验卫星成功发射入轨,武汉大学依托宇航研究院,后续还将发射“珞珈二号01星”“珞珈三号01星”“珞珈三号02星”。其中,“珞珈三号02星”是武汉大学自主设计、制造、集成、测试的首颗高精度智能遥感卫星,其主要技术指标处于国内最高水平。
武汉大学副校长吴平表示,从“珞珈一号”到“启明星”微纳卫星,武大师生不断取得一个又一个技术突破。“启明星”卫星以学生为研制主体的举措,是武汉大学充分发挥科研优势、将科研育人落到实处的具体体现。
浩瀚的山海,浪漫的宇宙,都是珞珈学子心中的信仰。他们的创新与思索,随着卫星一同在太空里旋转,温柔地注视这颗蓝色的星球!
编辑:钱忠军 付鑫鑫
责任编辑:范兵
综合:武汉大学 极目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