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期间(1月30日至2月5日),上海线下消费支付金额达371亿元,同比2019年农历同期增长28.6%,这是记者刚刚从市商务委获得的数据。重点领域拉动消费、冬奥经济培育新亮点、预制菜成当红新赛道……上海“跨年迎新购物季”掀起一股消费热潮,为上海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增添了一份虎虎生威的年味。
重点领域带动,线下消费前低后高
来自消费市场大数据实验室(上海)的监测显示,春节七天,上海线下消费支付金额371亿元,同比2019年春节同期增长28.6%。从数据来看,受去年春节原地过年和今年春节雨雪天气等因素影响,全市线下消费呈现“前低后高”的回升态势,其中2月4日和5日全市线下消费支付金额,分别同比2021年农历同期增长14.6%和19.0%,同比2019年农历同期增长57.9%和39.2%。
记者注意到,重点领域的消费增长明显。化妆品、鞋帽、粮油食品等品类消费,同比2021年分别增长达到1.9倍、1.3倍和0.7倍,同比2019年分别增长2.2倍、3.5倍和2.6倍。从商圈来看,五个新城的消费人气兴旺,嘉定印象城、青浦万达茂、松江万达等企业销售额,同比增速均达到两位数以上。
新春登高、郊游聚会、看灯观影……新春佳节,特色主题活动导流效应明显。豫园商城整合域内老字号、非遗匠人以及非遗体验项目,打造“上海老味道、非遗新体验”特色街区,节日期间全天最高客流量超30万人次。百联集团推出“10亿红包大拜年”,旗下联华超市、东方商厦、永安百货,节日7天销售额环比节前增长明显。
喜迎冬奥盛会,冰雪消费培育新商机
虎年春节期间,恰逢北京冬奥会开幕,美轮美奂的冬奥开幕仪式和冰雪特色比赛项目,为上海的消费带来新亮点。
围绕冬奥主题,各类真冰场从“隐匿”在商场变成了“C位出道”,孕育出上海消费增长新动能:长风大悦城推出冰雪嘉年华,1000平方米的真冰乐园助力冬奥,节日7天销售额同比增长明显;上海白玉兰广场策划了国际冰雪节,1200平方米户外巨型冰场带来冬日北国体验;静安大融城同样打造了1000平方米穹顶户外真冰乐园,成为冬日溜冰好去处,节日7天销售额环比节前增长25%以上;百联又一城则联动冠军冰场,推出冰上公益公开课,带来“零基础”“零门槛”冰上运动体验,节日7天销售额环比节前增长近60%。
也有不少商场及品牌推出冰雪消费新尝试。位于南京路上的第一百货商业中心就打造了一辆“为冬奥加油”专属巡游大巴,在六合路来一场笑“奥”江湖的快乐比拼,并邀请主播在六合路街口派送限量雪花冰糕。据悉,这款定制冰糕是与东北大板的跨界混搭,它还有个萌趣的名字叫“举高高”,寓意“冰雪甜蜜蜜,新年举高高”。
滑雪品牌SNOW51自TX淮海开设全球首家概念店,引入室内滑雪模拟机,创新冰雪消费新模式,这一新业态孵化成熟后,已迅速扩张至晶耀前滩、港汇恒隆、兴业太古汇等商场,受到消费者喜爱。
餐饮消费火爆,预制菜成为当红新赛道
市商务委的数据显示,春节期间上海餐饮业线下消费支付金额为39.2亿元,同比2021年增长8.7%。此前市餐饮烹饪行业协会推出团圆饭、年夜饭外卖名单,分两批共推出了81家餐饮、食品企业,覆盖1616个门店,精选205个半成品套餐、成品套餐和特色单品。抽样统计显示,全市年夜饭堂食总量,同比增长约10%,中午堂食同比增长近15%;年夜饭外卖销量,同比增长近20%。
春节期间,网络年货节活力满满,其中预制菜成为当红新赛道。叮咚买菜数据显示,春节期间高端预制菜的销量同比去年增长超过3倍,7天卖出了300万份预制菜,笔单价同比增长一倍。其中,上海市民最喜欢的预制菜包括红烧圆蹄、手工蟹粉小笼包、鲍鱼煨猪蹄、手抓牛大骨、天目山扁尖老鸭煲等。
盒马鲜生上海地区销售额增长超过30%,其中预制菜、进口牛肉销售实现两位数增长。
达达集团旗下京东到家开展“京东小时购”服务,超过10万家零售门店线上营业,上海地区销售额同比增长约1.4倍。
据监测数据显示,今年过年留沪人员较去年减少,肉菜批发交易量下降,上海主副食品市场货源供应正常、总体平稳有序。45家标准化菜市场猪肉后腿零售均价36.7元/公斤,同比下降32.2%,蔬菜零售均价9.1元/公斤,“菜篮子”稳定。
作者:徐晶卉
编辑:张天弛
责任编辑:戎兵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