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北京市加紧建设中国(北京)自由贸易试验区和国家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示范区,以首善标准打造高水平开放新高地取得显著成效。2月10日,在2022北京新闻中心举行的北京市“两区”建设专场新闻发布会上,北京市地方金融监督管理局副局长王颖表示,2021年,首都金融工作紧抓“两区”建设历史契机,积极服务国家金融管理中心功能,改革开放取得丰硕成果。
王颖介绍,2021年,首都金融业实现增加值7603.7亿元,同比增长4.5%,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18.9%,占比接近国际金融中心城市;金融业实现地方级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地方级税收的占比均超过五分之一;法人金融机构数量900余家,金融资产总量超过180万亿元,继续保持经济结构中占比最高、对经济增长拉动最大、财政增收贡献最明显的第一大产业地位。
一是国家金融管理中心建设迎来重要里程碑。2021年3月18日,北京金融法院正式挂牌成立,金融领域司法服务保障力度进一步加强。9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服贸会上宣布“深化新三板改革,设立北京证券交易所,打造服务创新型中小企业主阵地”,11月15日,经过74天的筹备,北京证券交易所顺利开市,为中国资本市场发展和北京完善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二是首都金融“两区”建设跑出加速度。金融领域102项任务落地94项,完成92%,出台配套政策52项,形成全国复制推广创新实践案例3个,形成“六个一批”为代表的开放创新成果,即一批标志性重磅级机构加速落地,一批创新性金融市场平台优化布局,一批首创性跨境金融服务和产品率先推出,一批引领性扩大开放资质实现突破,一批高质量金融科技试点项目落地,一批示范性营商环境政策实施,既推动了首都金融创新开放发展,也为全国金融业开放改革贡献了“北京经验”。
三是全球绿色金融与可持续金融中心建设全面提速。面向全球的国家级绿色交易所建设全面推进,推动设立全国自愿减排交易中心和国际化碳金融机构工作取得积极进展,成功发行全国首单绿色汽车分期资产支持证券,发布我国金融机构首次倡导提出的金融机构应对气候变化的国际性倡议——《气候友好银行北京倡议》,绿色信贷、绿色债券发行规模、试点碳配额成交均价均居全国第一。
四是金融科技创新蓬勃发展。北京连续三年在全球金融科技中心城市排名中位列第一,为构建首都现代化数字金融体系奠定坚实基础。在全国率先开展金融科技监管创新试点,北京版“监管沙箱”已推出3批22个项目,首批3个项目完成测试率先“出箱”。率先在京开展资本市场金融科技创新试点,首批16个项目启动。围绕冬奥会和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开展数字人民币全场景应用试点。
五是首都成为中外资金融机构落地展业的首选地。首家外商独资保险资管公司、首家外资控股证券公司、第三支柱国民养老保险公司、全国第五家资产管理公司、全国第二家个人征信机构等一批标志性重磅级机构在京落地,全年共落地中外资金融机构45家。
六是直接融资规模创历史新高。打造“钻石工程”培育品牌,夯实“战时+常态化”上市工作机制,全年新增境内外上市公司79家,境内外股票和债券市场融资额突破2万亿大关,居全国首位。率先开展股权投资和创业投资份额转让试点。深入参与基础设施公募REITs试点,已上市产品4支,发行规模119亿元,均居全国首位。
七是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质效全面提升。北京市贷款服务中心功能全面升级,整合首贷、续贷、确权融资和知识产权质押融资功能,构建“四位一体”小微金融服务新格局。启动小微金融服务顾问制度,实现“一次走访、定期服务、长期跟踪”。畅融工程充分发挥专业化、精准化服务优势,助力民营小微、创新型企业等重点群体,科技创新、绿色发展、乡村振兴等重点领域企业获得精准高效的融资支持,北京金融信贷营商环境全国领先。
八是金融国际交流合作能级全面提升。依托首都国际交往中心和国家金融管理中心功能,成功举办2021服贸会金融服务专题展、金融街论坛、全球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会议、全球财富管理论坛等活动,集中展示中国金融业对外开放成果,释放中国金融业进一步对外开放的积极信号,为我国探索新发展阶段的金融开放拓展思路、贡献力量。
王颖介绍,下一步,首都金融业将以谋划新一轮“两区”建设开放发展为契机,持续推动制度创新、产业促进、环境优化、项目落地、精准宣推,不断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质效。
作者:文汇报驻京记者 李扬
编辑:江胜信
照片:2022北京新闻中心
责任编辑:陆正明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