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成都北路辅德里,广玉兰抽了新芽,郁郁葱葱。紧挨着中共二大会址,是两扇朝南的乌黑木门,门上配一对小小的铜环。大门左上方挂着几个大字——平民女校。
100年前,也是草长莺飞二月天,中国共产党第一所培养妇女干部的学校平民女校在这里创办。小楼无语,发出的呐喊却掷地有声。从这幢两楼两底的小楼里,走出了中国共产党最初的妇女先驱——丁玲、王一知、钱希钧等同志,为中国的革命事业和妇女解放工作贡献毕生精力。
“咚咚咚”,今天(24日)下午,百年前的南成都路辅德里632号,这扇大门被再次叩响,纪念平民女校创办一百周年活动现场,上海大学学生代表与来自静安区各行业的优秀巾帼代表来到平民女校旧址展厅,实景体验、排演了一堂特殊的党课。
活动现场,展品《上海平民女子学校校规》首次展出。这份文件有助于人们更加深入地了解百年前女校的规章制度和运作模式,是研究平民女校历史的重要参考史料。平民女校前后共招收30多位学员。校务主任先后由李达、蔡和森担任,陈独秀、高语罕、陈望道等授课。注重分层教育,采取因人施教的办学模式,分别设立高级班和初级班,课程设置包括社会学、语文、英文、数学等多个科目。
平民女校创办五个多月后,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召开,会上提出的《关于妇女运动的决议》第一次比较完整地对妇女运动提出要求。
“办平民女校,就是要给女学生一条不同于传统女性的出路,给那些有着强烈的求学欲望的女子一个光明的前程。这里是女性觉醒的起点。”现场,来自上海大学的17位学生,重新演绎了百年前的情景。
沉浸式课程《起点,巾帼的觉醒》,分为“聚是一盏灯”“心是一团火”“亮是一道光”三大板块。学员们跟着女校的校务主任李达先生和女校“学姐”一起开启时空之门,身临其境对话百年前女性先驱,探寻近代以来中国妇女解放运动史。
“让听故事的人成为讲故事的人。”中共二大会址纪念馆党支部书记、副馆长尤玮介绍,沉浸式党课中,人人都是历史的“参与者”。通过充分利用平民女校的老建筑空间,以扎实可考的历史事件为背景,以真实历史人物为角色设定,融合表演和互动体验等多种艺术手段进行, “让静态的老房子、过去的历史流动起来,更生动、更有温度、更加可亲可近、走深走心”。
2017年,平民女校经历了高规格修缮,石库门红砖的“红”,需要黄、绿、黑、红四种颜色按一定的比例调拌出来。仅门楣的配色,就做了不下16个小样。从最初的墙面清理、清洗到最后的憎水保护,整个修复经过整整12道工序。木质门框也刷上了朱红广漆。
走进女校,简单的床铺上蓝花被褥叠得整整齐齐;教室里,一盏老式吊灯也曾在漆黑长夜,点亮民族先行者的觉醒之光……每一间房屋都尽可能按亲历者回忆中的百年前原貌进行复原。
上海大学大四学生张琰没想到,自己能够走进100年前的老房子重温那段历史。“平民女校创办八个月后,因经费不足等原因停办,部分学生转入上海大学继续学习,就是我们的师姐。”建筑本体是记载历史的重要载体,在复原场景中,她感受到“跨时空的连结”——“当我坐在木凳上,头上是一盏灯,眼前是小黑板。拉近了我与历史的距离。这样的氛围中,我对当时那个年代的女性产生了更多共鸣,也激励着新时代的我们,在新征程中贡献自己的青春力量。”
尤玮透露,接下来中共二大会址纪念馆还将邀请上海大学学生等社会各界的志愿者,加入到中共二大会址纪念馆、平民女校的讲解中来。还将创新思维,计划根据观众需求开发、推出更多沉浸式体验,用好用活党的诞生地丰富的红色资源。
作者:王宛艺
图片:王宛艺 采访对象提供
编辑:王嘉旖
责任编辑:单颖文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