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2月27日7时44分,长征四号丙遥三十运载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点火升空,成功将陆地探测一号01组B星送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取得圆满成功。本次发射是长征四号系列运载火箭第87次发射,是八院抓总研制的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第153次发射,也是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第408次发射。星箭均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八院抓总研制。
陆地探测一号01组卫星是《国家民用空间基础设施中长期发展规划(2015-2025年)》中的科研卫星。作为陆地探测一号01组卫星的重要组成部分,B星将与先前发射的A星实现在轨组网,构建全球首个用于地表形变干涉测量应用的L波段双星星座,可满足国土资源、地震、防灾减灾、基础地理信息获取、林业等应用需求,对维护国家资源安全,保障人民生命安全起到重要作用。
陆地探测一号为分布式SAR卫星系统,由设计参数相同的两颗L波段SAR卫星组成,在轨具备“跟飞”、“绕飞”两种编队飞行模式。
“跟飞”编队模式下,双星以地表形变干涉测量为核心任务,可单星或双星联合实现差分干涉,实现大尺度、毫米级高精度地表形变监测,有效支撑地面沉降、滑坡、地面塌陷、地震形变等行业应用,是解决复杂地区重大地质灾害隐患早期识别的利器,也是服务地震灾害、重大地质灾害应急调查的重要卫星资源。
“绕飞”模式下,双星通过星间高精度相位、时间、空间三同步实现近距离协同对地观测,可实现干涉SAR高精度地面高程测量,有效支撑全国自然资源调查体系构建、全球地理信息资源建设与更新,以及高精度地形数据更新。
与A星相同,陆地探测一号01组B星重约3.2吨,SAR天线总面积超过33平方米,是目前国内在轨口径最大的SAR卫星之一。卫星运行于607公里高度的准太阳同步轨道,搭载了先进的L波段多极化多通道SAR载荷,具有全天时、全天候、多模式对地观测能力。
陆地探测一号01组A、B两颗卫星采用了长寿命、高可靠、平均光电转换效率大于30%的三结砷化镓太阳电池片,并首次采用国产化锗衬底。目前A星在轨数据表明,该太阳电池片不仅电性能不亚于进口太阳电池片,而且力学性能表现更为优异,可以满足在轨长寿命的使命要求。
陆地探测一号01组的发射成功实现了我国L波段干涉SAR卫星“从无到有”的发展,将实现我国差分干涉SAR数据的自主可控。对比国际同类卫星,陆地探测一号01组卫星在编队系统设计、SAR系统灵敏度、严格回归轨道控制等方面均有显著提高,有望实现国产差分干涉SAR数据从“没得用”到“用得好”的跨越,每年节省上亿元数据费用,缓解行业应用对国外SAR数据的依赖,为“一带一路”倡议与可持续发展目标实现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执行本次发射任务的长征四号丙运载火箭是常温液体三级运载火箭,性能优良、用途广泛。针对不同类型卫星,长征四号火箭可采取灵活的发射方案,具备发射多种类型、不同轨道要求卫星的能力,可实施一箭单星或多星发射,其太阳同步圆轨道运载能力可达3吨(轨道高度700公里)。
2月7日,虎年开工第一天,长四试验队即背负行囊赶赴发射场,以“开局即决战、起步即冲刺”的姿态迅速收身收心、调整状态投入工作。为圆满完成卫星的在轨组网,长四试验队与卫星用户、基地进行了多层次、多专业、多角度的深入交底,确保“状态清楚、流程清楚、操作清楚、结果清楚”。本发火箭继续采用冗余改进二状态,控制系统采用十表光纤惯组,全箭采用锂离子电池供电,减少了单点环节数量,消除了薄弱环节,优化了发射场流程;同时,采用通用型WRP002运载火箭地面测发控系统,实现了测发控系统的小型化、自动化和无人值守。
本次任务由八院专业测发队伍承担发射场测发任务,并由技术保障组进行技术保障工作;任务期间不断改进和提升发射场质量确认数字化进程,充分利用“型号数字化管理系统”,强化质量管理、细化过程控制,构建“人人抓质量”的质量管理体系;试验队坚持质量确认制和工作日清制,保证每项工作均落实到位。
作者:史博臻 于泽游 刘艳阳 杨丽
编辑:薄小波
责任编辑:徐晶卉
图:张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