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3月,洋山港将完成国际航行船舶液化天然气(LNG)加注业务“中国首单”,这意味着上海港将成为继荷兰鹿特丹港、新加坡港后全球第三个拥有LNG加注能力的港口;与氢燃料电池应用相关的制氢项目可以在临港新片区特定区域布局建设,推进可再生能源制氢加氢一体化,最终实现“绿电制绿氢”;在临港新片区全域可以开展智能网联汽车道路测试……
在位于东海之滨的临港新片区,一系列改革创新探索实践和前沿产业迅猛发展描绘出生机勃勃的新局面。推进全方位高水平开放离不开高质量的法制保障,3月1日,临港新片区第一部综合性地方性法规《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临港新片区条例》(以下简称《条例》)将正式实施。
《条例》的出台,对处在“三年大变样”决战决胜年的临港新片区意味着什么?经过两年多的探索,《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临港新片区总体方案》分解出的78项任务中已落地的超过90%,而《条例》对落地的一系列政策和改革创新成果以立法形式予以固化,又为临港新片区进一步发挥“试验田”作用留出创新空间,将让改革创新在法治轨道上行稳致远。
以制度创新为前沿产业发展赋能
《条例》出台后,首个“政策红利”已近在眼前——《条例》提出,临港新片区内企业经批准,可以试点开展国际航行船舶液化天然气等新型燃料加注业务。眼下,LNG加注船已停靠洋山港区,3月中旬即将完成中国首单国际航行船舶保税LNG加注业务。
临港新片区管委会特殊综合保税区处张忠超表示:“从取得资质、船舶管理、船员培训、出台试点管理办法,我们走过了从无到有的过程,此次被写入《条例》,是对临港新片区自主发展、自主改革、自主创新更强有力支撑。”
前沿产业发展勇闯“无人区”,《条例》瞄准痛点和难点,为前沿产业发展松绑、赋能。比如,氢能具有能源和危化品双重属性,氢能产业是临港八大前沿产业集群之一,“十四五”时期,临港新片区将打造“国际氢能谷”,计划到2025年产业规模突破200亿元、各类氢燃料电池汽车推广应用达1500辆以上。《条例》对制氢项目布局、推进可再生能源制氢加氢一体化等均作了规定,明确临港新片区率先探索氢燃料电池汽车商业化应用及配套氢燃料电池汽车加氢站的建设和管理。“后续还将运用调法调规、制定浦东新区法规和管理措施等路径,加强氢能产业、智能网联汽车等前沿产业法制保障,打造与临港新片区特殊经济功能区建设相适应的制度新高地。”临港新片区管委会制度创新与风险防控处处长吴群峰说。
进一步完善特殊经济功能区“四梁八柱”
聚焦投资自由便利、贸易和运输自由便利、资金自由便利、人员从业自由便利和人才保障、数据流动、前沿产业发展等,《条例》进一步完善特殊经济功能区的“四梁八柱”。
人才政策备受关注。临港新片区管委会党群工作部谭荣友表示,《条例》从外籍人员出入境和停居留便利、外籍人员工作创业便利、境外人员执业、户籍和居住证、人才安居政策等方面固化现有政策,并赋予人才制度创新更多空间。他特别提到:“叠加此前上海高校应届硕士毕业生直接落户政策,进一步用好引进非上海生源应届高校毕业生重点扶持用人单位推荐权,预计在今年毕业季将引发一轮‘到临港去’热潮,持续释放人才政策磁吸效应。”
“自由便利”是《条例》中一个重要的关键词,市场主体对此有着更直接的感受。结合“金融30条”以及新近发布的《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临港新片区开展跨境贸易投资高水平开放外汇管理改革试点实施细则》,上港集团资产财务部总经理郭立仲注意到,条例明确符合条件的跨国企业集团可以建立本外币一体化资金池,在境内外成员之间集中开展本外币资金余缺调剂和归集业务。“一体化资金池试点进一步拓宽了集团融资渠道,也为迫在眉睫的境外资金管理提供了平台,进一步管控外汇风险,跨境资金归集使得境内外资金流通更高效、顺畅。”
着眼全局,上海经济社会发展研究院社会研究所所长、上海海事大学法学院副院长殷骏为《条例》实施总结了三个“有利于”:有利于打造更具创新活力的全球资源配置枢纽,集聚全球高层次合作交流平台、高能级机构和高端人才;有利于打造产业能级更高的特殊经济功能区;有利于打造更自由、更开放的对外开放门户,进一步提升投资便利化程度,推动重点领域持续开放。“临港新片区未来有着无限可能,期待进一步加大改革试验与压力测试,持续培育参与国际最高水平竞争的新优势,构建与国际接轨的营商环境新高地。”
在吴群峰看来,《条例》在稳定市场主体,特别是外资企业、外国人才预期的同时,更释放出一个信号:临港新片区将对标最高标准、最高水平,持续推进系统集成的改革创新。
作者:周渊
编辑:苏展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