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这里是违章搭建的“重灾区”,环境脏乱差的“集中区”,社会管理的“薄弱区”;如今,这里实现了华丽“蜕变”,宅前屋后清清爽爽;美丽庭院花团锦簇;沿街商铺井然有序;自治氛围愈发浓厚……这里,是“金山区民主法治示范村”的金山卫镇卫城村。
卫城村是典型的“城中村”,外来人口多、基础设施老旧、社会治理难度大。但说起近年来村里发生的“美丽蝶变”,卫城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胡东梅颇多感慨。在她看来,点滴变化的背后是坚持党建引领,深入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让村民成为民主法治乡村建设的主角,通过健全治理机制、升级阵地平台、完善村规民约、优化法律服务等举措,持续提升村民的法治素养,最终在村域范围内形成浓厚的民主法治氛围。
“微治理”汇聚自治“大能量”
走进卫城村3组孔国飞的家中,庭院干净整洁,花草郁郁葱葱,一片生机盎然的景象。记者注意到,庭院的一角摆满了形式各样的花,再加上一旁摇篮、水、藤架、草坪的“点缀”,庭院内处处透露着温馨和整洁。“我喜欢养花,每天看看它们,为它们浇浇水,啥烦恼都没有了,日子过得很开心。”孔国飞告诉记者。
在卫城村,像孔国飞家这样的美丽庭院有很多。
据了解,2019年,卫城村结合每家每户都有庭院的实际,在征求村民意愿的基础上,提出了“村民为主体、参与为核心、微改造为抓手”的“美丽庭院”创建路径,通过健全完善“微清单、微标准、微更新、微组织、微机制”治理体系,以庭院微治理为切口,实现从一处美到一片美再到整体美的目标。
“通过推广‘美丽庭院’微治理模式,旨在进一步促进村民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监督,调动其参与村级事务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更好地激活‘城中村’发展新动能。”胡东梅说。
如今,在卫城村,不仅环境脏乱差、乱搭乱建的现象没有了,在疫苗接种、创城迎检、垃圾分类等村重点工作中,都能看到租户与本地村民的身影。
打造“家门口”的普法“根据地”
“出门散步的功夫就能学习法律知识了,健身、学习两不误,真是一块‘宝地’!”卫城村村民王惠勤高兴地说。
王阿姨口中的法治公园位于卫城村4组范围内,占地400平方米,不仅是附近村民健身休闲的好去处,也是饱含法治元素的一处“微景观”。走进公园,记者看到,法治公园的长廊上不仅有习近平法治思想、《民法典》等方面的法律内容;也有体现村民民主自治的生动实践掠影。
“以前这里是闲置的,村民提议要重新打造。我们结合人居环境整治,决定把法律知识‘搬’进公园内,提升村民法治意识和思维。”胡东梅告诉记者,“平日里,我们也会在这里开展普法宣传活动,以身边的典型案例入手,为村民讲解法律知识。他们的反响都比较好。”
此外,值得一提的是,针对继承法、房屋租赁、子女赡养等村民询问较多的问题,卫城村在老年活动室、党群服务站(点)等人群较为集中的场所,定期邀请法律专家,开展“一刻钟普法”“普法随身贴”等法治“微讲堂”,打通了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同时,卫城村还通过村民微信群、外来人员融合共建群等发布、推送法律常识和典型案例,常态化做好普法宣传工作。
文明约定“约”出和谐民风乡风
2019年10月,卫城村4组一村民因租户以“照顾”老人名义霸占房屋一事来村里求助,最终,在镇职能部门、村委会、调解员的合力调解下,圆满解决了纠纷。该案例也被拍摄成政法微电影进行宣传。
该案例是卫城村依法履行村规民约的生动实践,像这样的案例在村里还有很多。
据了解,去年5月,卫城村又从文明养犬、房屋租赁等村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出发,对原有的村规民约作了修订,顺利通过了民意征集、法治审核、审议表决、备案公布等环节,并同步在村务公开栏、茶馆、法治公园等载体和平台进行宣传,做到家喻户晓,人人皆知。
“村规民约的内容更加贴近民生、反应民意,也是为了进一步提升村民的参与度和认同感,增强主人翁意识。”据胡东梅介绍,在民意征集环节,全村156户村民全票通过。
如今,在卫城村,村民履约践约蔚然成风。遵纪守法、知学法、邻里互助、移风易俗、爱护公物……这些文明行为、举止已经深入人心,形成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作者:薄小波
编辑:唐玮婕
责任编辑:戎兵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