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盐城牢固树立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展理念,按照“勇当沿海地区高质量发展排头兵”的定位要求,积极探“双碳”目标实现路径,做美经济、生态“双面绣”,全面推动产业、城市、生态绿色发展,在黄海之滨为“美丽中国”增添一片绚丽多彩的风景。
做好“风光”文章,持续优化能源结构
实现“双碳”目标,能源是主战场。数据显示,“十三五”时期,盐城能耗增长量仅为省定增量控制目标的79.38%。全市单位GDP能耗较“十三五”初下降18.9%,超额完成省下达盐城下降17%的目标任务。其背后的巨大推力,正来自盐城蓬勃发展的新能源产业,带动盐城产生深层次的能源生产和消费方式变革。
盐城地处太平洋西岸、中国东部黄海之滨,拥有江苏省最大的市域面积、海域面积,以及最长的海岸线、最广的沿海滩涂,全年光照时间平均达2280小时,发展新能源产业潜力巨大。风电与光伏顺理成章地成为盐城新能源产业的“两翼”。
在风电领域,盐城重点发展风电整机、发电机等关键零部件以及风电整机研发设计、检测试验服务,陆续引进金风科技、远景能源、上海电气为代表的整机制造企业,中车电机、中材科技、时代新材、上玻院、京冶轴承等配套装备制造企业,以及泰胜风能、海工能源、长风海工等海工制造企业,基本覆盖产业链装备制造的主要环节。目前,盐城已成为国内产业规模大、配套能力强、集聚效应佳的风电装备制造基地。
在光伏领域,盐城重点发展光伏发电系统集成技术开发、应用、电池片及组件等,吸引阿特斯、天合光能、协鑫集团、润阳等一大批知名光伏企业落户投产,形成了较为完善的光伏产业集群。目前,盐城光伏电池年产能达54.2GW,占全球总产能12%;光伏组件年产能34.7GW,占全球总产能7%。
盐城市工信局沈乃峰介绍,盐城现已拥有100多家新能源产业规上企业,形成东台、大丰、射阳、阜宁、盐城经济技术开发区五大新能源重点板块,构建基本覆盖资源开发、装备制造、科创研发、配套运维等全产业链生态体系。
数据显示,到“十三五”末,盐城新能源发电装机容量985万千瓦,占江苏省28.17%,其中海上风电装机容量352万千瓦,成为全国首批新能源示范城市、国家海上风电产业区域集聚发展试点,其已建和在建的海上风电容量均居全国第一,被誉为“海上风电第一城”。
进入“十四五”,盐城将在“双碳”目标引领下,积极抢抓新能源产业发展风口,力争到2025年,新能源产业迈向两个“2000”新蓝海,即新能源装机规模达到2000万千瓦,新能源产业规模达到2000亿元,全力打造世界级新能源产业基地、国际绿色能源之城和国家新能源创新示范城市。
放大世遗效应,系统提升碳汇能力
在大力减少碳源排放的同时,积极提高碳汇能力是实现“双碳”目标的必然要求。盐城市第八次党代会报告提出:“要在践行‘两山’理论推动绿色转型上示范引领。积极在‘双碳’目标下竞逐新赛道,发挥好湿地碳汇优势、世遗生态优势、新能源产业优势,实现利用生态优势换道超越。”
湿地是地球表层系统中的重要碳汇。盐城立足自身优势,有效发挥黄海湿地的固碳作用,提升生态系统碳汇增量,保护湿地生物多样性,实现湿地的保护与可持续发展。2019年7月,中国黄(渤)海候鸟栖息地(第一期)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长三角中心区唯一的世界自然遗产。
勺嘴鹬属于极危候鸟,全球只有600多只,因“自带饭勺”的可爱形象,被盐城市民亲切地称为“小勺子”,成为黄海湿地的新晋网红。每年的八、九、十月份,这些可爱的生灵都会长途跋涉来到盐城。
“小勺子”们为何青睐盐城?盐城市湿地和世界自然遗产保护管理中心主任吴其江介绍,这里拥有太平洋西岸和亚洲大陆边缘面积最大、生态保护最好的77万公顷海岸型湿地,是濒危物种最多、受威胁程度最高的东亚-澳大利西亚候鸟迁徙路线的中心节点,也是勺嘴鹬漫漫迁徙途中重要的“停机坪”和“加油站”。
自2017年起,盐城已连续五届举办黄(渤)海滨海湿地研讨会。这个国际交流平台推动建立了东亚—澳大利西亚迁飞路线城市联盟,促使沿线国家、地区和众多国际环保组织在加强湿地保育与生物多样性保护方面形成共识。今年1月,由自然资源部和江苏省人民政府主办的全球滨海论坛在盐城举办,来自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近300名嘉宾,围绕“和谐共生:携手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主题,向世界广泛传播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搭建了推动全球生态治理的交流平台,形成了一系列滨海保护的全球共识。
在湿地保护管理法规制度建设方面,盐城制定实施《盐城市黄海湿地保护条例》,让世遗保护管理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并将生态优势转化为地方经济发展优势。同时,盐城实施“政产学研”一体化的遗产保护管理机制,成立湿地和世界自然遗产保护管理中心、黄海湿地研究院、湿地学院等,全面支撑遗产地可持续发展。
此外,盐城着力提升生态系统碳汇增量上的优势。盐城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四级调研员许虎介绍,盐城2018年以来累计完成片林近50万亩,加快建设千里海堤防护林带和万亩新林场建设,推动更多的盐碱荒滩成为碳汇空间。2021年,盐城被生态环境部命名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标志着盐城迈上了绿色转型发展的新台阶。
倡导低碳生活,充分释放生态红利
绿色是盐城最鲜明的底色,生态是盐城最厚实的家底。在城市建设上,盐城持续倡导绿色低碳生活方式,做好环境“大文章”,推动环境保护从“治标”向“治本”转变。
持续提升水环境质量。盐城严格落实长江共抓大保护要求,深入实施河湖长制和断面长制,做足做好水安全、水生态、水资源、水文化四篇水文章。围绕全面达Ⅲ类目标,对全市51个国省考断面逐一制定达标提升方案。加大陆源污染治理力度,推进市县污水处理一体化,因地制宜开展城市污水厂尾水湿地功能区建设,打造水清、岸绿、景美、河畅的城市生态品牌。
强化大气环境协同治理。盐城持续擦亮“盐城好空气”品牌,强化PM2.5和臭氧控减,秋冬季重点治理细颗粒物污染,夏季重点治理臭氧污染。深入推进“散乱污”企业整治,大力推动VOCs企业源头替代或工程治理,进一步减少废气排放总量。突出抓好建筑扬尘治理,打造更多智能工地,更大力度推广绿色施工。积极调整运输结构,不断减少公路运输带来的污染排放。
构建土壤安全防线。为保证群众“吃得放心、住得安心”,盐城深入推进土壤污染防治工程,强化污染地块转变住宅、公共管理和公共服务等建设用地的管理,做到“应查尽查、应管尽管”健全完善污染地块“一张表”“一张图”,建立土壤污染防治联动监管机制。全面推动危险废物管理提档升级,编制《全市十四五固体废物污染防治规划》,科学规划和布点。
倡导绿色生活方式。盐城鼓励市民养成环保、低碳的出行习惯, 推广应用新能源公交车,新建自行车道、健身跑道,投放数千辆城市公共自行车,倡导低碳交通、绿色出行。由此引导市民绿色消费、绿色居住、绿色婚礼、绿色教育……如今,绿色生活已成为盐城人追求的时尚。
盐城市有关领导表示,下一步,盐城将按照国家和省关于“双碳”工作的意见和工作方案的具体要求,紧紧围绕确保2030年、力争提前的总体目标,积极推动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价值理念的深度变革,加强系统谋划,研究制定重点领域和重点行业、重点企业的达峰行动方案和路径,落实工作措施,推动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稳步有序开展,努力打造碳达峰碳中和的盐城模式,争做全省样版示范。
作者:朱成林
编辑:赵征南
责任编辑:范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