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颁布的首部浦东新区法规——《上海市浦东新区市场主体登记确认制若干规定》昨天起正式施行,将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减少对市场活动的直接干预,赋予企业更多的经营自主权。
从行政“许可”到行政“确认”,一词之差体现的是引领区以立法形式,迈出商事制度改革中的关键一步,对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的一流营商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放松事前管制,赋予更大自主权
借鉴国际先进经验和商事通行规则,充分考虑市场主体创新创业实际需求,《若干规定》明确由登记机关依据法定的权限和程序,对市场主体的主体资格和登记事项予以认定并公示,最大限度将企业经营自主权交还给企业和市场,准入制度性交易成本大幅降低。
这一浦东新区法规的改革亮点颇多,其中一大批高频的备案事项包括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等事项的变动,改为自主公示事项,充分尊重市场主体登记自主权,也规范了市场主体的公示义务,强化市场主体的诚信自律意识。
《若干规定》明确,市场主体执照上仅需登记主营项目、许可项目以及涉外商投资准入特别管理措施的项目,超越登记经营范围开展非许可类经营活动的,登记机关不予处罚。浦东新区市场监管局注册许可分局注册一科科长施文英表示,简化经营范围登记信息的新举措,赋予企业更多经营自主权,为市场主体寻找发展新赛道新空间提供更多便利。
在市司法局副局长罗培新看来,“根据这部法规,市场主体登记行为从行政许可走向行政确认,符合国际潮流,是优化营商环境的一项重要举措,在充分尊重企业主体自治权利的同时,也强化了市场主体自己的责任,强化了事中事后监管”。
强化信用分级,提升市场治理力
管得住才能放得开,市场主体才能发展得更好。《若干规定》结合“放”的具体情形,创设“以托管机制为抓手、以信息公示为手段、以信用监管为核心”的信用分级分类监管制度,为改革和市场主体的发展壮大提供有力支撑,这也是推进市场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举措。
当前,浦东新区经认定的集中登记点、律师事务所等专业服务机构已达136个,先后为6万余户市场主体提供了住所入驻服务。此次创设的“托管机制”进一步明确了托管服务机构权责,有助于通过律师事务所、会计师事务所、税务师事务所等专业服务机构以及集中登记地、有关行业协会提供相关服务,履行好管理方职责,发挥托管服务机构的共治功能,切实防范市场风险。
作为集中登记地管理方,上海世博经济发展有限公司负责人表示:“托管机制纵深拓展了托管服务机构参与市场共治的程度,例如配合法条中关于登记时免于收取协议、决议等文件的规定,我们就有义务审查签约企业是否在制备完成以上协议或决议类材料后才向登记机关提出登记。”
与此同时,《若干规定》还构建了以信用分级为标准的监管体系,将市场主体自主公示事项和留存文件纳入“双随机、一公开”范围,并针对不同信用等级的市场主体实施差异化监管,对守信者“无事不扰”。分级分类的信用监管方式,更加包容审慎,也更加注重为市场主体提供合规指引,让监管更有温度。
持续优化服务,带来满满获得感
《若干规定》推出了一系列优化服务的创新举措,有利于从根本上降低市场准入门槛,提升登记便利化水平。
例如,最大程度简化申请材料,充分还权于企,首创提出在股东登记确认环节不再收取转让协议,除登记法定代表人(执行事务合伙人)外,不再收取股东会决议、董事会决议、任免职文件等,今后相关内部自治性材料由市场主体自行留存备查。
在登记流程上,市场主体通过“一网通办”平台即可实现全程线上办理登记,同时丰富电子证照应用场景,政府部门能通过电子证照共享方式查询、核验到企业办事所需信息的,无需企业另行提交实体证照或纸质材料。
服务的持续迭代优化让市场主体获得感满满。去年,上海日均新设企业1800余户,千人拥有企业数居全国首位。市市场监管局副局长陈彦峰表示,这次在浦东新区推出市场主体登记确认制,是本市不断转变政府管理理念和思路,持续推动商事制度改革的一个具体举措,也是浦东对标国际通行规则,着力推动制度型开放的有力举措。
可以期待的是,更多市场主体在此“生得下、长得大、活得好”,将为浦东新区打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引领区培育雄厚根基。
作者:唐玮婕
编辑:苏展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