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上午,中国社会科学院在北京揭晓“2021年中国考古新发现”。分别是——
四川稻城县皮洛旧石器时代遗址
皮洛遗址是一处时空位置特殊、规模宏大、地层保存完好、文化序列清楚、遗物遗迹丰富、技术特色鲜明、多种文化因素叠加的罕见的超大型旧石器时代旷野遗址,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
首先,考古发掘在青藏高原东南麓揭露出七个连续的文化层,首次建立了四川和中国西南地区连贯、具有标志性的旧石器时代特定时段的文化序列,为该区域其他遗址和相关材料树立了对比研究的参照和标尺。
第二,皮洛遗址发现的手斧、薄刃斧等遗物是目前世界上海拔最高的阿舍利技术遗存,也是目前东亚地区形态最典型、制作最精美、技术最成熟、组合最完备的阿舍利组合,为长达半个多世纪的“莫维斯线”论战画下了休止符。同时,皮洛等川西高原含手斧的遗址填补了东亚阿舍利技术体系在空间上的一个关键缺环,串联起东西方的阿舍利文化传播带,对于认识亚欧大陆东西侧远古人群的迁徙和文化交流具有特殊意义。
此外,皮洛遗址地处青藏高原,充分展现了早期人类征服高海拔极端环境的能力、方式和历史进程,也提供了该地区古环境变化与人类适应耦合关系的重要生态背景和年代学标尺。
河南南阳市黄山新石器时代遗址
黄山遗址是一处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屈家岭文化、石家河文化涉及玉石器制作性质的中心性大遗址,反映了当时南北文化交流融合发展的社会复杂化和文明进程,是探讨南阳盆地、江汉平原文明起源和文化发展的关键遗址,也是中华文明研究的关键遗址,为我国新石器时代考古的一次重大发现。
该遗址新石器时代玉石器制作遗存,可填补中原和长江中游新石器时代玉石器手工业体系空白。和制骨遗存一起,为探索当时社会分工提供了重要研究对象。
仰韶文化坊居式建筑群是国内保存最好的史前建筑之一,再现古人制造玉石器与生活的原始场景。特别是“前坊后居”式大型长房面积超过120平方米,最大的F1面积超过150平方米,极为罕见。
屈家岭墓葬人骨保存全国最佳,等级和分工最明显。陪葬大量猪下颌骨、玉钺、弓箭、象牙器、少量陶器的大墓,不仅突显了“王权”,也是国内发现的同期最高等级墓葬之一。M172出土成束骨编织针,更是我国纺织考古的重大发现。
码头遗迹为国内史前阶段首次发现,与人工河、自然河构成的水路交通体系,体现了古人对水资源重视利用和对外交流所需。
层层叠叠保存很好的史前文化遗存,堪称“一眼史前三千年”考古奇观,具备重大的学术研究和展示利用价值。
四川广汉市三星堆商代遗址
新发现的前所未见的遗迹和文物,进一步充实了三星堆遗址的文化内涵;也将促进关于三星堆遗址及古蜀文明的祭祀行为和祭祀体系研究,弥补以往在这方面的探索和研究的缺陷和空白。
进一步阐释“古蜀文明是中华文明重要组成部分”的基本认识。1986年发掘的一号、二号坑中出土大量文物,兼有古蜀文明、中原文明和国内其他地区文化的因素,表明古蜀文明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次发掘的若干新器物,如K3出土的顶尊跪坐铜人像和铜圆口方尊、K4出土的玉琮和丝织品、K5出土的金面具和象牙雕刻等,进一步夯实了这一认识。
运用“课题预设、保护同步、多学科融合、多单位合作”的新理念。本次考古发掘以及其中创新使用的现代化多功能保护大棚、恒温恒湿考古发掘舱、现场应急保护实验平台、多功能考古发掘操作系统、远程控制系统、24小时不间断拍摄系统等,将对中国考古学学科发展、工作方法和科技考古等方方面面造成积极深远的影响。
系统展现了中国丰富多彩且悠久灿烂的古代文明,是坚定文化自信、建设文化强国的重要源泉。
江西樟树市国字山战国墓葬
国字山墓葬的发掘是近年来江西地区东周时期考古的重大突破,填补了江西东周时期考古的空白,为构建和完善本区域两周时期考古学文化序列谱系提供了关键性资料;
为筑卫城城址的最终定性及探讨清江盆地两周时期聚落布局和社会结构打下了坚实基础;
同时,也是越国、越文化考古的新突破,为百越文化研究打开了新的局面,对研究作为“吴头楚尾”的江西地区东周时期吴越楚关系、政治格局演变具有重要价值,更是为本区域“中华文明多元一体”进程的探索提供了直接证据。
湖北云梦县郑家湖战国秦汉墓地
本次发掘出土了一批珍贵的文字材料。战国晚期墓葬M274出有长文木觚(一种多棱体木牍),全文约700字,字体是典型的秦隶,载有谋士筡游说秦王寝兵立义之辞,“纵横”色彩浓郁,体例和文风与《战国策》《战国纵横家书》近似。该觚是目前所见年代最早的“中华第一长文觚”,其形制罕见,内涵丰富,涉及考古学、古文字学、古文献学、古代史等诸多领域,学术价值重大。觚文不见于传世记载,其中所载的“魏越宿胥之野之战”等事件为首见,为探究春秋战国之际的重要史事提供了新材料。
出土了一批罕见的葬具绘画,年代为战国末-秦代和秦汉之际,题材均为首见,填补了秦汉绘画的材质与类型的历史空白,是中国美术史上的重要发现,对追溯中国墓葬壁画的形成有重要意义。题材中秦文化标识(如树叶纹、扁壶图案)鲜明,为研究秦人的葬俗葬仪、宗教思想、服饰文化与艺术造型提供了关键材料。
出土了一大批精美的漆木器,为研究战国秦汉漆器生产流通、工艺美术提供了重要材料。云梦出土漆器数量庞大,工艺先进,时代特色鲜明,堪称战国末至汉初中国漆器发展的缩影。
清理了一批秦文化的饱水墓葬,为研究出关秦人的丧葬习俗、生活状况、秦楚文化互动提供了宝贵材料。郑家湖墓地的发掘也为廓清云梦楚王城城址与城郊墓群的整体布局与内在关联提供了重要支撑。
活化了秦汉帝国大一统进程中重要节点的历史场景。云梦是秦人统一南方的战略要冲,郑家湖墓地与楚王城城址及其周围的睡虎地、龙岗、江郭、大坟头等墓地是一个有机整体,这些材料生动展示了秦文化与楚文化逐渐融合、统一于汉文化并汇入中华文明的历史过程。为研究战国晚期至汉初中华多民族统一国家的形成、中华文明从多元一体到大一统的进程及其背后所反映的国家认同提供了典型个案。
甘肃武威市唐代吐谷浑王族墓葬群
墓葬群中出土的大量精美文物和墓志文字,为研究唐代吐谷浑家族谱系、吐谷浑墓葬及相关问题提供了重要材料,也为研究和复原唐代高等级墓葬及其葬制葬俗等提供了重要借鉴,还丰富和拓展了丝绸之路物质文化资料,对推动唐与丝绸之路沿线民族关系史、交通史、物质文化史、工艺美术史等相关领域的研究具有重要价值。
近三年来,关于武威地区唐代吐谷浑王族墓葬群的考古发掘和研究,创造了唐代考古的多个首次:首次发现唐代白葡萄酒实物遗存、木质胡床、成套铁甲胄、六曲屏风、大型木质彩绘床榻、笔墨纸砚、木列戟屋模型;首次确认吐谷浑文、吐谷浑篷子氏家族墓地;首次发现如此大量且保存完整、种类多样的唐代丝织品。
最为重要的是,该墓群的发现使我们能够从文字或实物层面,生动揭示吐谷浑民族自归唐以后近百年间逐渐融入中华文明体系的历史史实,并从中窥见归唐吐谷浑人思想观念、物质生活、文化认同等历史细节的变迁。为推动武威地区吐谷浑王族大遗址群的可持续发展和保护利用提供了重要基础;为丝绸之路文化系统的丰富和完善提供了新的研究方向;为中华民族共同体建构研究提供了典型案例;为“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提供了学术支撑。
编辑:付鑫鑫
责任编辑:范兵
综合:@新华社 新华网 文博中国